网站首页
手机版

麝香

更新时间:2023-02-03 02:54:25作者:百科

麝香

概况

异名:当门子、脐香(《雷公炮炙论》),麝脐香(《纲目》),四味臭(《东医宝鉴》),臭子、腊子(《中药志》),香脐子(《中药材手册》)。

基源:为麝科麝属动物原麝、马麝、林麝的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

原动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又名麝父(《尔雅》),香獐(《纲目》),土獐(《本草述》),拉石子、獐子、山驴子(《中药大辞典》下册)。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又名香獐子、獐(《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一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又名獐,香獐子、麝鹿(《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一册)。

历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陶弘景曰:“麝形似獐而小,黑色,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五月得香……”。李时珍曰:“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综上所述,与当今麝香符合。

形态:原麝体长85cm左右。耳长直立,上部圆形,鼻端裸出无毛,雄性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后弯曲成为獠牙。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所以臀部高于肩部。主蹄狭长,侧蹄长能及地面。尾短,隐于臀毛内。雄性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成囊状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皮中央有二小口,前为麝香囊口,后为尿道口。通体棕黄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颊灰褐色,耳背黑褐,耳内白色,颈背及体背有土黄色斑点,排成4~6纵行,腰及臀部两侧斑点明显而密集。腹毛色较淡,多为黄白色,四肢内侧浅棕色,外侧深棕褐色,尾浅棕色,季节不同,毛色深浅有变化。春、冬毛色浅,秋后变深。(图见《中国动物药》.478页.图463)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多岩石或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

马麝,体型较大,体长85~90cm。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面、颊、额青灰色,眼上浅黄,眼下黄棕色。耳背部及周缘黄棕色,耳内周缘、耳基沙黄色或黄棕色。颈背有粟色块斑,上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毛丛形成4~6个斑点排成两行,颈下白色带纹不明显,腹面为土黄色或棕黄色。(图见《中国动物药》.479页.图464)栖息于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云南及甘肃等地。

林麝 比原麝与马麝均小,体长约75cm,体形与毛色基本与原麝相似,但成体身上一般无显著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个别例外。与马麝的区别在于体色比马麝暗,耳背后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耳缘,耳端多为黑褐或棕褐色,耳内白色。四肢前面似体色但较浅,后面多为黑褐色或黑色。生活习性均与马麝相似。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区。

生药

养殖 饲养管理 饲养圈应设立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和树木较多的地方。圈舍前面要有运动场,以备麝在白天和傍晚活动、露宿。饲养圈舍光线要充足,夏季通风良好,场内要经常清扫,以预防疾病。新捕的野麝要先将它放入空气流通,光线较暗,环境安静的圈舍里休息2~4小时,再给予适量水和喜欢吃的草、喂养到体况恢复正常,再放到光线明亮的圈舍混养,逐渐适应环境后,再与其它麝群养,但要防止因环境生疏或咬斗,而在圈内剧烈奔跑而死亡。饲养时要老、幼、弱、强分开喂养,并将公麝獠牙剪掉,磨钝,以防咬斗时咬伤或咬死。体弱有病的单养,并给质好的饲料,保证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使其很快恢复。要选育良种交配,避免近亲杂交,雄种麝在配种前一个月要增加含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多的饲料,使其身体健壮、性欲旺盛。配种期要及时配种,防止漏配、空怀或受孕过迟,母麝受孕后,将种公麝调出,并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恐和公麝追逐母麝造成流产。种公麝配种结束后,饲料不急变更、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入发情静止期间的饲养。母麝妊娠期要适当增加精料,多喂含蛋白质及维生素多的饲料,以满足母麝和胎儿发育的营养需要。产前一个月要少精料,多喂青饲料,防止母麝过肥造成难产。产仔期要按仔症候和预产时间提前1~2天将临产母麝放入单圈喂养,以便使其安静的产仔和护理仔麝。哺乳期的饲草要质好新鲜,精料可增加。若母麝将仔麝遗弃或乳汁不足时,可用母情较好、产仔不久的母麝代喂乳,或人工哺乳。仔麝15天以后,就开始吃草,为适应仔麝的消化,草要新鲜、精料要质软。麝的食量较小,每昼夜食粗饲料1~1.5公斤,精料100~150g。食性较广,吃的主要有野花红、野山楂、山花红、青皮藤、桑树、杏树、李子树和大豆、豉豆、四季豆等的叶;多汁饲料有甘蓝、胡萝卜、萝卜、瓜类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大豆、绿豆、麦麸等;动物性和矿物性饲料有骨粉、蛋壳粉、食盐等。

采集:冬季至次春猎获,连皮割下香囊,除去周围皮膜,用短小竹片或树枝使内侧囊皮绷紧成薄膜状。用纸条或小竹管、家禽的毛管使水气外出,然后将香囊装入竹笼内,悬挂通风处阴干或缓缓煨干,将毛剪短,为“毛壳麝香”(整麝香);如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即得“麝香仁”;拣去麝香仁中的细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其颗粒大者习称“当门子”,质量最好。为保护药源,中国现有采用活麝取香,即直接从饲养的麝的香囊中取出麝香仁。一般在冬季进行。将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于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香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香囊中掏取麝香。取香后用消毒药涂于囊口。将麝放回。每年可取香2次,分别在3~4月和7~8月进行。但一般在每年冬或春取香1次。取香后的麝不但能继续存活,且能再生麝香,其产量也较野生的为高。药材主产于四川、甘肃、贵州、西藏。

鉴别

性状:毛壳麝香呈扁圆形、类椭圆形或类球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大小和重量因生长年龄不同而异,一般重约30g。内侧(包藏在麝腹内部的一侧)囊皮较平坦,或隆起呈半球形,为稍有皱皮的皮膜,暗棕色,略有弹性;外侧(开口面)囊皮向外凸起,中央有一小孔(囊口),从周围向囊口伏生细密或稀疏灰白色或深棕色毛。剖开内侧囊皮,可见中层皮膜深棕色或灰棕色,半透明,内层皮膜棕色,内包有棕黑色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约占毛壳麝香总量的50~70%,香气浓烈。

麝香仁因麝野生、饲养的不同而异。野生麝香仁质柔润,为大小不等的颗粒,棕黑色或紫黑色,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小的成粉末状,杂有少量细毛及“银皮”;饲养麝香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稍油润,亦杂有少量“银皮”和毛。香气浓烈而特异,味微辛,微苦而辛。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褐色 ①分泌物团块由多数形状不一的颗粒状物聚集而成,黄色、淡黄棕色或暗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簇状结晶,结晶透明或半透明,有的边缘不平整,表面偶见不规则细纹理,方形结晶直径10~61μm,簇状结晶直径11~66μm,柱状结晶长约至92μm,尚有较多细小颗粒状或不规则形结晶;类圆形油滴散在或存在于团块中,半透明,表面具细点。 ②表皮组织碎片系香囊内壁脱落物,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可见多条纵皱纹,有的附着油滴及结晶。

理化:取样的粉末2g,加硅藻土10g,混研均匀,置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醚200ml回流提取8小时,滤过,回收溶剂,加苯3ml溶解,制备成样品液。以麝香酮作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F254+366。展开剂为苯。展层后,用磷酸香荚兰醛乙醇液显色,105℃烘5分钟,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638页.图549-2)

加工炮制:用温水浸润香囊,割开后除去皮毛内膜杂质,用时取麝香仁研细。

贮藏:密封,遮光,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麝香的研究,其来源多注为原麝(M.moschilerus L.),其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其主要有效成分可分为麝香大环化合物、G9雄甾类成分及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其它还有尿囊素、胆甾醇及其酯类、无机成分等[1,2]

①麝香大环化合物:多具挥发性特异香气,种类亦较多,可分为:1)麝香酮类:麝香酮(Muscone)是麝香中有香气的主要成分,其绝对构型为R(-)-3-甲基环十五酮(3-Methylcyclopentadecanone)1934年已合成成功,现在方法逐步简化总收率可达50%以上,并完成光学活体的合成(1),为人工麝香的主要原料。天然麝香中麝香酮的含量,可因种类成长期采收期变化较大,一般在2%左右,有时可达4~5%[3,4]。中国药典要求麝香中的麝香酮(C16H30O)不得少于2%[5]。其它麝镢酮的类似物有:麝香醇(Muscol)、降麝香醇(Normuscol)、5-顺式环十五烯酮(5-cis-Cyclopentadecen-1-one)、10-顺式-3-甲基环十五烯酮(10-cis-3-Methyl-cyclopentadecen-1-one)、5-顺式环十四烯酮(5-cis-Cyclotetradecen-1-one)、环十四烷酮(Cyclotetradecan-1-one)、3-甲基环十三酮(3-Methyl-cyclotridecan-1-one)。 2)麝香吡啶类: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2)、羟基麝香吡啶-A(Hydroxymuscopyridine A)(3)、羟基麝香吡啶B(Hydroxymuscopyridine B)(4)[6]2,6-癸撑吡啶(2,6-Decamethylenepyridine)、2,6-壬撑吡啶(2,6-Nonamethylenepyridine)[2]。 3)麝香吡喃类:麝香吡喃(Muscopyran)、2,6-癸撑二氢吡喃(2,6-Decamethylene dihydropyran)、2,6-壬撑二氢吡喃(2,6-Nonamethylenedihydropyran)[2]。 ②C19甾体类成分:此类成分总含量可达5%,都是雄甾烷类激素化合物,已知有:5β-雄烷-3,17-二酮(5β-Androstan-3,17-dione)、5α-雄烷3,17-二酮(5α-Androstan-3,17-dione)、雄甾-4-烯-3,17二酮(Androsta-4-ene-3,17-dione)、雄甾-4,6-二烯-3,17二酮(Androsta4,6-diene-3,17-dione)、3α-羟基-5α-雄烷-17酮(3α-Hydroxy-5α-androstan17-one)、3β-羟基-雄甾-5烯-17酮(3β-Hydroxy-androst-5-en-17-one)、3α-羟基雄甾-5-烯-17酮(3α-Hydroxy-5-en-17-one)、5β-雄烷-3α,17β-二醇(5β-Androstan-13α,17β-diol)、雄甾-4-烯-3-酮-17-醇(睾丸酮,Testosterone)、雌二醇(Estradiol)、胆甾-4-烯-3酮(Cholest-4-ene-3-one)、3β-羟基5α-雄烷-17-酮(3β-Hydroxy-5α-androstan-17one)、3α-羟基-5β-雄烷-17-酮(3α-Hydroxy-5β-androstan-17-one)、5α-雄烷-3β,17α-二醇(5α-Androstan-3β,17α-diol)、5β-雄烷-3α,17α-二醇(5β-Androstan-3α,17α-diol),后三者含量较高,可达1.5%[1,2,7,8]。另有3α-羟基-雄甾-4-烯-17酮(3α-Hydrcxyandrost-4-en-17-one)(5)[9]。 ③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成分:天然麝香水溶性部分含有游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其抗炎活性主要存在水溶性部分中酸性多肽和蛋白质。在醇溶和水溶都有下列游离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其中天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较多[1]。麝香中一种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肽组分,有明显的抗炎活性,并认为其活性中心是粗氨酸[10];又曾从水溶物中分到一组分子量5000~6000、等电点为了的酸性多肽,其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3.6倍,水解后检出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等15种氨基酸[11]。麝香水提物中又分离纯化一分子量为20万、等电点为3~4的酸性抗炎蛋白“Mu-a1”,经水解证明由16种氨基酸组成,其最小蛋白质碎片含374个氨基酸,其含糖量在40%左右。“Mu-a-1”性质比较稳定,加热至100℃、30分钟,其抗炎活性基本不变[1,16]。麝香中含总蛋白质约25%[12]。 ④其它成分: 麝香的醇溶物中含有相当量尿囊素(Allantoin)[1,13],认为尿囊素是消肿有效成分,并证明尿囊素水解可生成一系列氨基酸。天然麝香中含有较大量的胆甾醇及其长链脂肪酸脂及油酸软脂酸的混合甘油酯,油酸甲酯、软脂酸甲酯[8]

麝香中含有K、Na、Ca、Mg、Cl、S、P、Fe、Si、A、Ag等无机元素及盐类[2,14]

麝香的醇溶部分,尚分到三个小分子脂醇的氢硫酸酯:麝香酯(MUsclide)A1(6)、A2(7)及B(8),并证明它们有具有强心作用[1,15]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中草药现代研究.第一卷.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5:204。
[2] 中草药,1987;14(3):134(38)。
[3]药学学报 1982;17(12):922。
[4] 中成药研究 1981;(9):2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广东科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33。
[6] Planta Medica 1983;49(3):183。
[7] Chem Pharm Bull 1975;23(3):629。
[8] CA 1978;88:110379c。
[9] 药物分析杂志 1989;9(5):263。
[10] 药学杂志(日) 1978;98:442。
[11] 药学学报 1980;15(5):306。
[12] 中成药研究 1981;(12):31。
[13] 生药学杂志(日) 1984;38(2):149。
[14]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8):487。
[15] Planta Medica 1990;56(6):505。
[16] 动物学报 1992;38:302。

本文标签:麝香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散生问荆
下一篇:野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