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50:1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无瓣蔊菜
名称出处:中草药通讯
概况异名:干油菜(四川),塘葛菜(广东、湖南),江剪刀草(江苏、上海)。
基源:为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无瓣蔊菜的全草。蔊菜属全世界有90余种,中国约9种。
原植物:无瓣蔊菜Rorippa dubia(Pers.)Hara[Nasturtium montanum Wall.;Rorippa montana(Pers.)Small.〕,又名蔊菜(《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野油菜(四川),地豇豆(云南、贵州),鸡肉菜(广西),天葛菜(广东),铁菜子(贵州),野辣菜(安徽),大叶香荠菜(江苏、浙江)。
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高8~30cm,光滑无毛,较柔弱;茎直立或呈铺散状分枝。叶质薄,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均具长柄,叶柄长3~5.5cm,两侧具窄翼;叶片常为大头羽状分裂,长4~10cm,宽1.5~4cm,顶端裂片大,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侧裂片1~3对,宽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由上至下渐缩小;茎上部叶宽披针形或长卵形,长3~6cm,宽1.5~2.5cm,边缘具不整齐锯齿或几近全缘,基部具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开花后花序逐渐延长,花无瓣(偶有黄色退化的花瓣);萼片4,淡黄绿色,宽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顶端微带紫色,内凹,长2.5~3mm,宽0.5~0.8mm;雄蕊6,2枚稍短,花丝细线形,花药戟形,基着;密腺缺;雌蕊1,由2心皮组成,子房圆柱形,长4~4.5mm,花柱不显,柱头盘状。长角果细圆柱形,细长而直,长1.5~3cm;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果梗斜向开展。种子每室1行,淡褐色,多数,细小,宽椭圆形、长方形、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长6~8mm,宽0.5~0.7mm,表面具疣点及细网纹。花期4~6月(~9月),果期5~7月(~10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05页.图44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50~3700m的园圃、屋边、墙脚、田野潮湿处及河边湿地、山坡、路旁和山谷。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及美国南部均有分布。
药性性味:辛,凉。 ①《本草拾遗》:“辛,温。”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凉。” ③《四川中药志》:“苦、辛,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凉。”
功效:清热,利尿,活血,通经。
主治:感冒,咳嗽,咽痛,麻疹不易透发,风湿关节炎,黄疸,水肿,疔肿,经闭,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祛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纲目》:“利膈,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④《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祛骨中之热。”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⑦《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⑧《中药志》:“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多痰,疔疮痈肿,跌打损伤。”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⑩《中草药学》:“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妇女干血痨经闭,腹胀,风寒牙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烫火伤。” ⑾《新华本草纲要》:“糖尿病,背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