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48:32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夜明砂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异名: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经》),黑砂星(《纲目》),檐老鼠屎(《江西中药》)。
基源:为蝙蝠科蝙蝠属动物蝙蝠、大耳蝠属动物大耳蝠、伏翼属动物伏翼、以及菊头蝠科菊头蝠属动物大菊头蝠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
原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laus Thomas,又名服翼(《尔雅》),天鼠(《本经》),飞鼠、老鼠、蟔(《方言》),仙鼠(《尔雅》郭璞注),夜燕(《纲目》),方蝙蝠、盐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又名盐老鼠、兔蝠(《中国药用动物志》)。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ek,又名家蝙蝠(《中国药用动物志》)。大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又名马铁菊头蝠、盐老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蝙蝠,体较型小,体长为45~80mm,前臂长46~54mm,颅基长18mm。眼细小,鼻部无鼻叶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宽,耳屏亦短,其尖端较为圆钝。尾发达,向后一直伸到股间膜的后缘。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的翼膜,膜上无毛。背腹面毛的基部呈黑褐色,毛尘灰白或白色,腹面浅棕色,下腹面全为白色。
生境与分布:多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独居或大批群居,白天在洞内休息,清晨或黄昏出来活动。分布很广,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等地。
大耳蝠 身体较小,体长50~80mm,前臂长37~42mm,颅基长约19mm。耳极大,为其外形最特征之点,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甚凸出,耳端狭圆,耳壳内有很多道细纹。耳屏甚长,几乎为耳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长几乎与身体相等。全身背面浅灰褐色,毛基黑褐色,毛尖灰棕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中,独居,不群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河北、四川等地。
伏翼 体型很小。头骨小而宽,略呈三角形,向前转折时达眼与鼻孔中间。耳屏小,圆钝,略向前弯转,内缘凹,外缘凸出。足纤小。翼膜由趾基起始,距缘膜发达,呈圆弧形。尾之最末端伸出股间膜。体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而毛端灰棕。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大菊头蝠 体型较大,体长60多mm,前臂长55~60mm,颅长23~25mm。鼻部有复杂的叶状皮肤衍生物,形成特殊的鼻叶,而显著地有别于其它蝙蝠。鼻叶两侧及下方为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中间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略似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托,其高度略低于鞍状叶之顶端,通长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而宽,端部削尖,不具耳屏。全身被有细密柔软的毛。背毛浅棕褐色,腹毛均为灰棕色。栖息于山洞,群居。分布于吉林、陕西、山东及四川、云南等地。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宜。从岩洞中将蝙蝠粪扫起,去净砂石等杂质,晒干。
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略尖,长0.5~0.7cm,直径约0.2cm。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质松易碎,破碎者呈小颗粒或粉末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小翅。气微苦而辛。以干燥无砂土、色棕褐、质松、嚼之无砂感,并有小亮点者为佳。
加工炮制:拣净杂,簸去泥沙,或漂洗后晒干。
化学性质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少量维生素A等。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