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46:3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红铁泡刺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异名:乌龙须(《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大乌泡的根。
原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évl.et Vant.(Rubus clinocephalus Focke;Rubus.mallodes Focke)
形态:灌木,高达3m;茎粗,有黄色绒毛状柔毛和稀疏钩状小皮刺。单叶互生,近圆形,直径7~16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有柔毛和密集的小凸起,下面密被灰黄色或黄色绒毛,沿叶脉有柔毛,边缘掌状7~9浅裂,顶生裂片不明显3裂,有不整齐粗锯齿,基部有掌状5出脉,网脉明显;叶柄长3~6cm,被柔毛和疏生小皮刺。顶生狭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腋生花序为总状或花团集;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绢状长柔毛;花梗长1~1.5cm;花直径1.5~2.5cm;萼片宽卵形,顶端渐尖,常分裂,果期直立;花瓣5,倒卵形,白色;雄蕊多数,花丝宽扁;雌蕊很多,子房无毛。果实球形,直径可达2cm,红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2500m山坡及沟谷阴处灌木林内或林缘及路边。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片,干燥。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接骨。
主治: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骨折。 《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凉血,止血,接骨。治痢疾,腹泻,风湿痹痛,咳血,妇女倒经,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草药》:“治痢疾:鲜大乌泡根皮90g,鲜龙芽草根60g,鲜白金条根30g。煎水服,每日3~4次,每次60ml。” ②《贵州草药》:“治咳嗽带血,四肢无力:鲜大乌泡60g,鲜苦刺头30g,葵花杆心15g。加水煎成浓汁,每日服4次,每次200ml。” ③《贵州草药》:“治倒经:大乌泡根、倒触伞根各30g,茅草根、金银花藤各15g。煎水兑红糖服,1日3次。” ④《贵州草药》:“治骨折(未破皮者):大乌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参各等量。共捣烂,加酒炒热,先用手法将骨折复位,然后包上药,再上夹板。1日1换,用量视患部面积而定。”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大乌泡根15g,棕榈炭12g,仙鹤草12g,生地12g。水煎服。” ⑥《四川中药志》:“治血滞经闭,倒经:大乌泡根15g.月季花12g,大血藤12g,元宝草12g,泽花叶6g。水煎兑酒服。”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痨咳:牛舌片根、四块瓦、大乌泡根、地苦胆、巴岩龙、团经药、盐肤木根各6g。水煎,1日3次。”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痔瘘:大乌泡、苦蒿各3g,烟屎少许。捣烂外敷患处。
单方应用:①《四川中药志》:“治黄水疮,湿疹,疮疡不敛口:大乌泡根研细末,罨患处。”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急性黄疸:大乌泡根60g。水煎服。3~5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