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2:30:11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五灵脂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药本(侯宁极《药谱》),寒号虫粪(《开宝本草》),寒雀粪(《中药志》)。
基源: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及其近缘种动物的粪便。
原动物: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
历史: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其后历代本草及建国后中药书籍多有收载。但对其原动物的认识历来颇不一致,宋代马志等人认为五灵脂是寒号虫之粪便,明代李时珍认为是曷旦之粪,后人又称曷旦为寒号鸟,至1932年《动物学大辞典》作者杜亚泉认为其原动物是孤蝠科大蝙蝠。近年来五灵脂药材比较混乱,为了纠正此现象,《中国动物药》作者邓明鲁、高士贤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正品五灵脂应该是复齿鼯鼠的粪便。
形态:为一种体型中等的鼯鼠。飞膜不展开时,形如松鼠,但较松鼠略大。头宽,吻短,眼大,耳壳显著。耳基部前方生有细长的黑色丛毛。前后肢间有飞膜,尾几与体长相等,略扁,尾毛长而蓬松。背部黄褐色,基部灰色,颜脸部色较浅,颈部黄色较明显,腹毛色较浅,毛基灰白色,飞膜侧缘呈橘黄色,四肢色较深,尾为灰黄色。
生境与分布:栖于长有柏树的悬崖陡壁处,性喜干燥。筑巢于石隙或石洞中,也有将巢筑在柏树上的,巢由树枝及杂草筑成,内部铺以棉软的柏树皮,白天匿伏巢内,夜间出来觅食,尤以晨昏活动频繁。主要以侧柏、桧柏、照山白等树枝叶为食,秋冬季也吃些榛子、橡实、柏子、核桃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此外,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 Milne-Edwards、小飞鼠Peeromys volans(L.)的粪便亦作五灵脂药用。
生药采集:四季均可,一般于10~12月采收。在长有柏树的岩石处进行采收,拣净杂质。根据商品形状不同,分为灵脂米(散灵脂)及糖灵脂(灵脂块)2种,前种为北方习销,后种主销江浙一带。药材主产河北、山西,甘肃、吉林、新疆、北京亦产。
鉴别:灵脂米系干燥颗粒状粪便,呈长椭圆柱形,两端钝圆,长5~15mm,直径3~6mm;表面灰褐色、黑棕色或红棕色,略粗糙,有的具光泽。体轻,质松,捻碎呈黄绿色或黄褐色粉末,具有纤维。气弱,味苦。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为佳。糖灵脂系尿液和粪粒混合凝结而成,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黄棕色、墨绿色或红棕色,有的兼有松香样物质,凹凸不平,有油润性光泽;粘附的颗粒呈长椭圆形,表面常裂碎,显纤维性。质硬,断面黄棕色或棕褐色,不平坦;体轻。气腥,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显油润,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性质含三萜酸和二萜酸成分,有3-0-顺式-对-香豆酰委陵菜酸(3-0-cis-pcoumaroyl-tormentic acid)、坡模醇酸(Pomol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nHydroxyursolic acid)、Gacoumar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3-0-反式-对-香豆酰马斯里酸、熊果酸、委陵菜酸、Euscaphic acid、3-0-反式-对-香豆酰委陵菜酸和五灵脂酸(Wulingzhic acid),3β’15,16-三羟基异海松酸(3B,15,16-trihydroxy isopimaric acid),其中前4种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1,2]。还含邻苯二酚、苯甲酸、3-蒈烯-9、10-二羧酸,尿嘧啶、间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次黄嘌呤、尿囊素、L-酪氨酸[2]和5-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3]。
[1]Chem Pharm Bull 1989;37(3):648 。
[2]药学学报 1987;22(10):756 。
[3]中草药 199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