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椒目

更新时间:2023-02-03 02:28:33作者:百科

椒目

概况

异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种子。

原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Z.nitidum(non DC.)Bunge;Z.bungei Pl.et Linden]

余项参见“花椒”条。

生药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连小枝剪下,晾晒至干,除去杂质将果皮与种子分形,分别得到花椒及椒目。药材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

鉴别:种子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3~5mm;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已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

化学性质

附 果实含挥发油,有70多个成分,鉴定了32个,其中单萜8个,含氧单萜11个,酯类3个,其他成分10个,含量最多为松油烯-4-醇(13.46%),其余为胡椒酮(10.64%)、芳樟醇(9.10%)、柠檬烯(7.30%)、桧烯(9.70%)、邻伞花烃(7.00%)、月桂烯(3.00%)、α-蒎烯(3.70%)、β-蒎烯(1.02%)、α-松油醇(2.80%),尚含花椒素(Xanthoxylin)占果实重量之0.15%~0.2%[1]。α-山椒素(α-Sanshool)、羟基-α-山椒素、γ-山椒素、羟基-γ-山椒素、香叶烯、柠檬烯、β-水芹烯、芳樟醇、异胡薄荷醇[2]

果皮含香木草宁(Kokusaginine)、茵芋碱、合帕洛平(Haplopine)、脱肠草素、二十九烷[3]、花椒素、香柑内酯[4]、羟基-β-山椒素、(2E,4E,8Z,11E)和(2E,4E,8Z,11E)-2′-羟基-N-异丁基-2,4,8,11-十四烷四烯酰胺、(2E,4E,8E,10E,12E)-2′-羟基-N-异丁基-2,4,8,10,12-十四烷五烯酰胺[5]、2′-羟基-N-异丁基-(反式2,6,8,10)十二烷四烯酰胺[3]。挥发油中得乙酰藜芦醚(Acetoveratrone)[8]

根含花椒碱、11-甲氧基白屈菜红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岩山椒酰胺(Arnottianamide)、茵芋碱、乙酰番荔枝碱(l-N-Acetylanonaine)、β-谷甾醇[6,7]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8;23(5):300。
[2] 生药学杂志(日) 1982;36(4):301。
[3] 中草药 1985;16(4):146。
[4] 中草药 1991;22(1):16。
[5] CA 1990;113:12110a。
[6]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60。
[7] 药学学报 1981;16(9):672。
[8] CA 1994;120:319434t。

本文标签:椒目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上一篇:兔脑
下一篇: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