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1:36:41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石荠苧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红痱子草、痱子草(江苏、四川、贵州),土香薷草(四川),土荆芥(江西、湖南)。
基源:为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荠苧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石荠苧Mosla scabra(Thunb.)C.Y.Wu et H.W.Li(Moslapuctala(Thunb.)Maxim.;Mosla lanceolatus(Benth.)Maxim.;Orthodon punctulatum(J.F.Gmelin)Ohwi,又名野土荆芥(南方通称),痱子草(江苏、四川、贵州、广东),野薄荷(湖北、湖南、福建)。
历史:石荠苧见于唐《本草拾遗》,《证类本草》引陈藏器谓:“石荠苧……生石山上紫花细叶,高1、2尺。”《植物名实图考》引该书有“方茎对节,正似水苏,高仅尺余,叶大如指甲有小毛。”两书所述生长环境与形态应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cm。茎多分枝,被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3~20mm;叶片卵形,长1~4cm,宽8~25m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两面均有锈色腺点。花在枝端轮集成间断的假总状花序;苞叶较花梗长,卵状披针形至卵形,背面和边缘均被长柔毛;花萼钟形,长1.9~25mm,有10条纵脉,外有长柔毛和棕色腺点,2唇形,上唇3齿,下唇2齿;花冠淡红色或红色,2唇形,长4.5mm,花冠管基部收缩,收缩处上面有毛环,向喉部渐渐扩张,上唇较短,顶端微凹,下唇两侧裂片近于半圆形,中裂片大而外折,倒心形,内面有长柔毛,顶有圆齿;雄蕊2,假雄蕊2。小坚果近于球形,黄褐色,有网状突起的皱纹。花期5~11月,果期9~11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图126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1150m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下。分布于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越南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7~8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鲜叶含挥发油0.5%~1%,干全草含3%~3.5%,油中主要含1-侧柏酮(I-Thuione)75%,α-香桧烯(αSabinene)11%、d-柠檬烯、α-丁香烯、水芹烯以及侧柏醇(Thuj。l)、石荠苧烯等。全草尚含生物碱、皂甙、鞣质。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