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1:32:57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赤小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红豆(《纲目》),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的种子和菜豆属植物赤豆的种子。豇豆属植物全世界约150种,中国10余种;菜豆属植物全世界150种以上,中国约15种。
原植物:正品赤小豆有2种: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Ohwi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又名猪肝赤(《本经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读》)。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Willd.)W.F.Wight(Dolicus angularis Willd.),又名红饭豆(《增订伪药条辨》)。
历史:本品以赤豆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本经》及《图经本草》载:“赤小豆,今江淮多种之。”《纲目》载:“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蛸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所述即为本品。《纲目》虽认为“稍大而鲜红淡红者。并不治病。”但在实际应用中赤豆作赤小豆同用。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先端缠绕,高20~75cm,嫩时被倒刺毛,后渐脱落。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披针形,椭圆披针形,长4~9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稀浅裂;侧生小叶偏斜,两面疏被白柔毛或仅于叶脉疏被毛,脉基生3出,托叶披针形或卵披针形,小托叶钻形。总状花序腋生,花2~3,长约1cm小苞片2,花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肾形,先端微凹,基部心形,翼瓣具爪,龙骨瓣狭长,先端具螺旋状长喙;两体雄蕊(9∶1);子房上位,密被硬毛。荚果细长圆柱形,长6~14cm,直径约0.6cm,微弯曲;暗红色,稀褐黑色或草黄色,种脐凹。花果期5~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88页.图248)
生境与分布:中国南部各省广为栽培,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印度、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均有。
赤豆与赤小豆主要区别在于: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圆形,长4~10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全缘或浅3裂。两面被白色微柔毛;托叶斜卵圆形,具纵肋,小托叶条形。荚果扁圆柱形,长5~8cm,宽0.5~0.6cm,种间缢缩;种子6~10以上,近长圆形,两端平截,种皮赤红色,长0.5~0.7cm,直径约0.4cm,种脐白色,不内凹,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13页.图2755)
生药采集:夏、秋季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干。赤小豆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产量较小。赤豆产于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产量大。
鉴别
性状:①赤小豆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可见种脐,呈线形突起、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枚,乳白色。无臭,味微甘。 ②赤豆矩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c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显微 ①赤小豆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栅状细胞长37~70μm,宽7~12μm,壁白内向外渐增厚,胞腔含淡红棕色物,近外缘有一条光辉带。表皮下为1列支柱细胞,呈哑铃状,长13~17μm,宽10~20μm,缢缩部宽7~12μm;其下为近10列薄壁细胞,靠内侧数列细胞扁缩或颓废。子叶表皮细胞类方形,叶肉细胞含众多类珠形、肾形或圆三角形淀粉粒,直径4~68μrn,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明显;另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3~13μm;升含簇晶,直径6~16μm。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不规则长柱形,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图见《中药志》.第3册 第2版.391页.图250) ②赤豆种子横切面子叶叶肉细胞稀含细小方晶,直径3~6μm;不含簇晶。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加70%乙醇7ml,于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11)为展开剂Ⅰ,酚水(75.25)为展开剂Ⅱ,双向展开,展距10cm,喷1%茚三酮丙酮溶液,加热显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92页.图251、25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每100g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58g,粗纤维4.9g,灰分3,3g,Ca67mg,P305mg、Fe5.2mg,硫胺素0.31mg,核黄素0.11mg,尼克酸2.7mg[1]。还含脂肪酸约0.71%,皂甙约0.27%,植物甾醇,色素和三萜皂甙类[2]。
[1] 食物成分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
[2]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