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1:26:24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石菖蒲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菖蒲(《图经本草》),九节菖蒲(《滇南本草》),水剑草(《纲目》),苦菖蒲(《生草药性备要》)
基源: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的根茎。菖蒲属全世界约有4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n Schott,又名随手香、小石菖蒲(四川)。
历史:《本草别说》云:“菖蒲根须络石,略无少泥土,根叶极紧细,八寸不啻九节。”《图经本草》云:“菖蒲,今处处有之……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八寸九节者佳。”《纲目》在区别五种菖蒲时云:“菖蒲凡五种……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依据上述的形态描述及生境等,石菖蒲的原植物应为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芳香,粗2~5mm节间长3~5mm,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状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无柄,叶片簿,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mm。,脱落;叶片线形,长20~30(~50)cm,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先端渐狭,无中肋,平行脉多数。花序柄腋生,长4~15cm,三棱形。叶状佛焰苞长13~25cm,为肉穗花序的2~5倍或更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4~65(~8.5)cm,粗4~7mm,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成熟果序长7~8cm,粗可达1cm。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花果期2~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6页.图版145)
生境与分布:常见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生长于湿地或溪旁石上。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印度东北部至泰国北部亦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种于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凉爽湿润的气候地区。用根茎繁殖,春、秋两季可进行。将采挖的幼嫩根茎,折成若干小段作种,按行株距15×12cm穴栽或条播,深4~5cm,栽后覆土浇水。出苗后除草松土,结合培土追施人畜粪水2次,冬季可用堆肥或厩肥撒施。
采集:秋季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或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
鉴别
性状:根茎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2~8mm,具有细纵纹,上方有三角形叶痕,左右交互排列,有时附毛鳞状的叶基残余,下方有圆点状根痕。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至淡红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断面类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气芳香,味苦、微辛。 ①淀粉粒较多。单粒球形、椭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9μm,有的可见脐点状、人字状或短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20(或更多)分粒组成。 ②纤维和晶纤维成束,常与导管相连或淡黄色。纤维长,直径11~20μm,末端渐尖,壁厚2~6μm,木化,有的胞腔内含淡棕色或红棕色物。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呈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9~22μm,壁厚,微木化。 ③草酸钙方晶呈多面形、类多角形、双锥形,直径4~16μm。 ④分泌细胞较多,单个偶或两个毗连分布于薄壁组织中。呈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45μm,胞腔内充满黄绿色、橙红色或红色分泌物。 ⑤薄壁细胞呈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直径22~58μm,壁连珠状增厚,有的可见由数个椭圆形纹孔相集成纹孔域。薄壁组织碎片中可见含晶细胞。另可见表皮细胞鳞叶表皮细胞及导管。(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01)
理化:①石菖蒲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馏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振摇提取,提取液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石油醚,进行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1)洗脱,洗脱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或置紫外光灯下检视(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1-1)。 ②石菖蒲与水菖蒲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用乙醚溶解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以α-细辛醚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后,喷碘蒸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1-2A);或用水蒸汽蒸馏,蒸馏液用石油醚(60-90℃)振摇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回收石油醚后,供点样,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以α-细辛醚、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1-2B)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0.5%~0.92%,油中含细辛醚(Asarone)86%,另还含石竹烯(Caryophyllene)、α,β-葎草烯(α,β-Humulene)、欧细辛醚(Sekishone)、反-甲基丁香酚(Trans-methylisoeugenol)、顺-甲基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1],榄香素、细辛醛二聚细辛醚(Bisasaricin)[2]。以及白菖酮(Shyobunone)、表白菖酮、异白菖酮、菖蒲二醇(Calamendiol)、异菖蒲二醇、草蒲酮(Calac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螺酮烯(Acoronene)、菖蒲螺次酮(Acorenone)、α-蒎烯、莰烯、樟脑、龙脑、白菖烯、姜黄素(Curcumin)、芹子烯(Selinene)、白菖新酮(Acolamone)、异白菖新酮[3]。近又分离到1,2-二甲氧基-4(E-3’-甲基环氧乙烷)苯(1,2-Dimethoxy-4(E-3’-Methyloxiranyl)benzene)、1,2,4-三甲氧基-5-(E-3’-甲基环氧乙烷)苯[4]。
叶含挥发油,其成分同根茎挥发油。
[1] 中草药通讯 1978;(6):1。
[2] 中草药 1982;13(9):3。
[3]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4。
[4] Phytochemistry 1989;28(9):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