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37:1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荸荠
名称出处:《日用本草》
概况异名:铁葧脐(《救荒本草》),马蹄(《本草求真》),红慈菇(《民间草药汇编》),马薯(《泉州本草》)。
基源: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的球茎。
原植物:荸荠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E.tuberosa Roem.et Schult.;E.plantaginea R.Br.;Heleocharo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又名凫茨(《尔雅》),葃菇、水芋、乌芋(《广雅》),野地栗苗(江苏)。
历史:荸荠始载于《日用本草》。《纲目》曰:“凫茨生浅水田中、其苗三月四月出土,一茎上天,无枝叶,状如龙须。肥田栽者,粗近葱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后结果,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种出者,紫而大。”所述与合之荸荠完全相符。
形态:多年生沼生草木、高20~70cm。匍匐根茎细长,在其顶端生球叫荸荠。秆多数,丛生,圆柱形,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现节,光滑无毛。叶缺如,仅在秆基部有2~3个叶鞘,鞘长2~20cm。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cm,淡绿色,有多数花,基部两个鳞片无花,抱小穗一周;鳞片松散地覆瓦状排列,宽长圆形、顶钝圆,长3~5mm,近革质,有淡棕色细点,具1条脉;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倍半,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顶端不缢缩,长约2.4mm,棕色,表面有四至六角形网纹;花柱基三角形,基部具领状的环。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1卷.51页.图版18:1-5)
生境与分布:中国各地广泛栽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10~12月挖取球茎,洗净,风干或鲜用。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球茎圆球形,略扁,直径可达3cm,厚约2.5cm,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入,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嫩芽;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显的环节,节上常有黄褐色膜质的鳞叶残存,有时附有小侧芽。质脆,内部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压碎后流出白色乳汁。气微,味甜。以个大、肥嫩者为佳。
加工炮制:荸荠粉 取鲜荸荠洗净,除去嫩芽,磨碎,滤取白色浆汁,沉淀,干燥。
化学性质含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一荸荠素(Puchiin)[1]。还含淀粉18.75%、蛋白质2.25%、脂肪0.19%,灰分1.58%[2]。
[1] Nature 1945;156:234。
[2]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