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常山

更新时间:2023-02-03 00:56:51作者:百科

常山

概况

异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本草经集注》),翻胃木(侯宁极《药谱》),土常山(《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虎耳草科黄常山属植物常山的根。

原植物:常山Dichroa febnfuga Lour.(D.henryi Lévl.),又名黄常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白常山(《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历史:常山首载于《本经》,列为下品。《纲目》载:“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引《唐本草》:“常山生山谷间,茎圆有节,高者不过三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根据以上叙述,经考证,与今称为常山者相符。

形态:灌木,高1~2m。主根木质化,断面黄色;小枝常带紫色,茎枝圆形有节,疏被黄色短毛或近无毛。单叶对生;叶柄长1.5~2cm,有时疏生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25cm,宽4~8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后则无毛;边缘有稀或密的锯齿或细锯齿;中脉表面凹下,侧脉4~5对,弯拱向上,网脉稀而不明显。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有时生于上部叶腋;花序轴与花梗均被毛;花两性,一型,蓝色或青紫色,花芽时近球形;花萼倒圆锥状,萼齿4~7,裂片三角形,外面被棕色短毛;花瓣4~7,长5~6mm,肉质,长圆状披针形,花时反卷;雄蕊10~20枚,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子房下位,花柱4~6,棒状,柱头椭圆形。浆果蓝色,直径4~6mm,有宿存萼齿及花柱;种子多数。花期6~7,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3页.图193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下林缘、路旁或溪边阴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印度、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阴凉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多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扦插繁殖,于11月至次年2~3月间,选取健壮枝条,剪成20~30cm长的插条,每根插条需有3~5个芽节。按行距30cm开成深12~15cm的条沟,以3~5cm株距斜靠沟边,插入沟中,覆土压紧,顶端应有1个芽节露出地面。插后注意松土除草与肥水管理,培育1年后即可出圃定植。于春、秋两季移栽,按行株距各33cm穴栽。也可在3~4月进行种子育苗繁殖,培育幼苗2年即可移栽。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病害叶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天蛾、蚱蜢、金花虫、猿叶虫等虫害,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

采集:8~10月采挖根部,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此外湖南、湖北亦产。

鉴别

性状:根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表易剥落而露出淡黄色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整齐;横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无,味苦。以质坚硬、断面色淡黄色为佳。

显微 根(直径1.3cm)的横切面观,木栓层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窄,少数细胞含树脂块或草酸钙针晶束。韧皮部较窄,薄壁细胞亦含树脂块或针晶束,针晶长18~90μm。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导管呈多角形,直径24~60μm,常单个散在,导管中时有黄色侵填体,木纤维较小,强木化;木薄壁细胞多角形,亦木化;木射线细胞类方形,宽2~9列。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淀粉粒单粒球形。卵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8~14μm,复粒由2~5分粒组成。(图见《中药志》.第2册.516页.图381)

理化: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振摇,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蒸干,加稀盐酸5ml溶解,滤过。滤液用少量氯仿振摇,分去氯仿层,酸液用碳酸钠溶液中和,并调至强碱性(pH11),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3ml,合并氯仿提取液,浓缩至1ml,成点样液。以常山碱甲及伞形花内酯作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H,1%CMC溶液,湿法铺板,110°C活化1.5小时;展开剂为氯仿-甲醇(9∶1)(每5ml混合溶剂中加2滴氨水,置荧光灯(365nm)下观察或用改良碘化铋钾溶液显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517页.图382)

加工炮制:酒常山 取常山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常山片100kg,用黄酒1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酒常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常山根中含总生物碱0.1%,从其分得不同熔点的单体化合物有α-、β-、γ-常山碱(α、β、γ-Dichroine):α-常山碱又称异常山碱(Isofebrifugine)(1),β-常山碱又名:“Febrifugine”(2);β-常山碱在乙醇或氯仿中所得结晶的熔点不同,分别为140°C或156°C;β-常山碱在氯仿中加热可转为异常山碱;异常山碱(α-常山碱)在乙醇中加热又可转为β-常山碱;γ-常山碱后证明即熔点较高的β-常山碱。

γ-常山碱的抗疟作用为奎宁的100倍以上,α-常山碱(异常山碱)的抗疟作用低的多,但都因其致呕吐的副作用而未能推广应用。

此外,尚含有4-喹唑酮(4-Quinazolone)及未鉴定的常山次碱(Dichoidine),另含有中性物质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即常山素A,Dichrin A)及未鉴定的常山素B等[1,2]

附 常山叶中总生物碱含量比常山根中高5倍以上,其中还分离得到常山新碱(Neodichroine)(3),另含2-(δ-羟基丁基)喹唑酮、4-喹唑酮[2],以及一种凝集素(Lectin)称常山凝集素(DFL)[3]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85。
[2] 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1993:162。
[3] 生物化学杂志 1988;4(1):12。

本文标签:常山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水翁皮
下一篇: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