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猴头菌

更新时间:2023-02-03 00:55:08作者:百科

猴头菌

概况

异名:猴头(《中国的真菌》)。

基源:为齿菌科猴头菌属真菌猴头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猴头菌 Hericium erinaceum(Bull.ex Fr.)Pers.,又名猴菇、猴头菇(上海),猬菌、刺猬菌(《中国药用真菌》)。

历史:《新华本草》: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载:“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羹纵。”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如天花、麻姑、鸡,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所言皆系本品。

形态:子实体肉质,新鲜时白色,干燥后浅黄色至浅褐色,块状,形似猴子的头,直径3~10cm,基部较窄;子实层着生于菌刺上;菌刺长圆筒形,下端尖锐,长1~3cm,粗1~2mm。孢子无色,球形至近球形,表面平滑,直径5~7μm。(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335页.图500)

生境与分布:生于阔叶树的树干和腐木上。江苏、上海等地已有人工培育。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河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

化学性质

猴头菇含多糖、糖蛋白、氨基酸、挥发油[1,2],含猴菇烯酮A(Hericenone A)(1)及猴烯菇酮B(Hericenone B)(2)[3]

从猴菇菌培养物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皂甙Ⅰ(3)、Ⅱ(4)、Ⅲ(5)、Ⅳ(6)、V(7)[4],猴菇菌素Ⅲ(Hericrin Ⅲ)(8)、猴菇菌素Ⅳ(HencrinⅣ)(9)、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O-阿拉伯糖酯甙,尚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二十四烷酸混合物、5α-麦角甾烷-3-酮与5α-豆甾-22-烯-3-酮,以及5α-豆甾烷-3-酮的混合物[5]

猴头菇可食用与药用,曾有猴头菌片生产[6,7]。另参见“珊瑚状猴头菌”。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6;17(2):129。
[2]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0。
[3] Tetrahedron Lett 1990;31(3):373。
[4] 中草药 1988;19(7):290。
[5] 药学学报 1990;25(7):522。
[6] 长白山植物药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27。
[7] 中草药通讯 1978;(1):29。

本文标签:猴头菌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山矾花
下一篇:竹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