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34:41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牡蛎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基源:为牡蛎科牡蛎属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原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aenwhanensis Cross
形态:近江牡蛎 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左壳附着,较大而厚。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小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足退化无足丝。
长牡蛎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面。
大连湾牡蛎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左壳附着。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江河流入海处。附着生活,多见于海边岩石上,也有群集于海底的。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生药养殖 近江牡蛎是优良的贝类养殖种,在中国广东珠江口一带养殖的最多。养殖方法是在牡蛎的繁殖季节,幼虫变态附着之前将石块或其它附着基投入海底,并在退潮时整理成行,这样牡蛎的幼虫即可在附着基上附着生长 幼虫附着以后,还要经常管理,如上提石块等,以防沉没在泥中将牡蛎憋死。一般3年养成。有的还根据采苗,养成等不同特点,在采苗以后将附着有牡蛎苗的石块移到适于牡蛎生长的海区养成。在收获前,再将长成的牡蛎移到肥水区养一阶段,叫做育肥。
采集:全年采收,拾取后,除去肉供食用,将贝壳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长牡蛎 呈长片状,背腹缘几乎平行,长10~50cm,宽4~15cm。右壳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项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近江牡蛎 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较小,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均以质坚,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理化: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大连湾牡蛎显浅灰色荧光,近江牡蛎显紫灰色荧光。
加工炮制: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煅牡蛎 将炉上置一铁篦子,再将牡蛎密排其上,上覆铁锅,留小缝,煅约2小时,至灰白色,取下放凉,碾碎即成。
化学性质贝壳含碳酸钙80%~95%,并含有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及Al,Mg,Si等。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