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0:46:24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紫菀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青菀(《吴普本草》),紫蒨(《别录》),返魂草根、夜牵牛(《斗门方》),紫菀茸(《本草述》),驴耳朵菜(辽宁),青牛舌头花(河北),呼荣一温都苏(蒙族名)。
基源: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的根状茎。
原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历史:紫菀为常用中药,《本经》列为上品,从一些本草著述中知道,古代紫菀原植物不止一种,《图经本草》所述,仅花的颜色就有黄、紫、白三种,《证类本草》所附图,成州紫菀、解州紫菀和泗州紫菀的植物形态也不相同,成州今甘肃省成县,所产紫菀原植物基生叶丛生,花紫色,与现商品药材紫菀原植物相近,《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各版,以及近代一些医药书籍都以本种为紫菀。而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县境内)所产紫菀原植物头状花序再组成总状花序,花黄色,应为橐吾属(Ligularia)植物与现在商品药材山紫菀或土紫菀相近,《中药志》1982年第2版已收载,称山紫菀,详见“山紫菀”条。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根状茎短。须根多数。茎直立,粗壮。基生叶莲座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匙状长圆形或匙状披针形,长20~50cm,宽3~13cm,花时常凋萎;茎中部叶柄长5~8cm,叶片与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同形,较小,长8~12cm,宽2~6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柄翼,边缘有锯齿或近全缘,两面具短硬毛,中脉粗壮,侧脉6~10对;上部叶渐小,近无柄,长圆形或披针形,全缘,两面被短硬毛。头状花序直径10~25mm,多数在茎顶组成复伞房状,总花梗细长,密被硬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的线状披针形,长3~3.5mm,宽约1mm,中、内层线形,长6~8mm,宽约1mm,边缘膜质,顶端及边缘常带紫色;缘花舌状,花15~18mm,宽3~4mm,淡紫色至深蓝紫色;中央花管状,长约7mm,黄色,顶端5裂。瘦果倒卵形,长2.5~3mm,宽约1mrn,稍扁,紫褐色,两面各有1纵肋,被疏粗毛;冠毛糙毛状,长约6mm,污白色或带红色。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24页.图6262)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河边、草甸。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区。朝鲜、日本、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东部。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能耐寒,耐涝。对土壤选择不严,除盐碱、干旱砂土外均可种植。用根茎繁殖,在3月中、下旬或9月下旬~10月上旬栽种。结合收获,将粗壮、紫红色的根状茎,切成7cm左右长小段,每段有芽2~3个,按株行距15~20×33cm开沟条栽,深3~5cm,每亩用种量20kg。栽后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也可在春季进行分株繁殖,将母株掰分成小蔸,进行穴栽。生长期中注意浇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抽薹开花时,应及时剪除花茎,以利根部发育。病害有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黑斑病,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射。虫害蛴螬、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浇灌或人工诱杀。
采集:秋季十月下旬,当地上部分枯萎后即可收获,或于翌年春季发芽前采收,挖取根及根状茎,除去茎叶及泥土,稍晾一、二天后,将根编成辫状,干燥即得。药材主产于河北、安徽。
鉴别
性状:根状茎不规则块状,长2~6cm,直径1~3cm,顶端有多数茎基及叶柄残痕,底部常留有未除尽的直根,纤维性,质稍硬。周围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1~3m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具纵皱纹,常编成辫状;质柔软,断面灰白色或灰棕色,边缘带紫色。气微香,味微苦,嚼后微有麻辣感。药材以根长、色紫、质柔韧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椭圆形,壁微木化,细胞含紫红色色素;下皮为一列木栓化细胞,形状与表皮细胞相似,外壁略增厚。皮层宽广,约由20列薄壁细胞组成,有小油滴散在,紧靠内皮层处有小形油室4~6个,常与韧皮部相对;内皮层明显。中柱内初生木质部为4~6原型,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心通常有髓。(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第200页.图160)粉末红棕色。 ①用水合氯醛液装置(不加热),可见薄壁细胞中含类圆形菊糖团块,现放射状线纹,久置渐溶化。 ②上皮细胞表皮观略呈长方形,垂周壁稍厚,细波状弯曲;横断面观类方形。 ③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圆三角形,壁厚,层纹及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簇晶或淡黄棕色物。 ④厚壁细胞长条形,壁厚2~10μm非木化,纹孔较多,有的排列成纵行。 ⑤分泌道碎片纵断面观分泌细胞类长方形,细胞及管道内均含黄棕色或红棕色分泌物;横断面观偶见,分泌细胞略扁平。 ⑦木纤维较长,有的末端尾尖,木化,具单斜纹孔或相交成人字形。 ⑧主为网纹导管,亦有螺纹及具缘纹孔导管。(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55页,图71)
加工炮制:蜜紫菀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紫菀片及段,拌匀,闷透,用文火加热,炒至棕褐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片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蜜紫菀,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中含紫菀酮(Shionone)、表木栓醇(Epifriedelinol)、植甾醇葡糖甙(Phytosterol glucoside)混合物、芹菜酰-(1→6)-葡糖甙[Apiosyl-(1→6)-glucoside];L-(-)-内樟脑醇(Endo-camphanol)[1]。另含祛痰有效化合物丁基-D-核糖甙(Butyl-D-ribuloside)[2]。
新近从根得紫菀甙A、B(Shionoside A、B)[3];紫菀皂甙A、B、C、D[4]、E、F[5](Aster saponinA、B、C、D、E、F)(结构式1~6)。
从地上部得紫菀皂甙Ha、Hb、Hc、Hd(Aster saponin Ha、Hb、Hc、Hd)和极臭南瓜甙A(Foetidissimoside A)即黄山梅皂甙Ⅰ(Kirengeshomasaponin Ⅰ)[6]。
另从紫菀根得到一新单萜甙紫菀甙C(Shionoside C)(7),结构为Lendo-坎烷醇-8-O-3,5-异丙叉基-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L-endo-8-O-3,5-isopropylidene-β-D-apiofuranosyl-(1→6)-β-D-glu copyranoside)[7]。
还从根得一化合物紫菀素(Asterin)(8)及已知物环氯亭(Cyclochlorotine)(9)均为环五肽结构[8]。还得到紫菀亭A、B、C(Astin A、B、C)[9]。
[1]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1):49。
[2] 中国药学文摘 1985;2(6):12。
[3] Chem Pharm Bull 1988;36(2):571。
[4] Chem Pharm Bull 1989;37(8):1977。
[5] Chem Pharm Bull 1990;38(3):783。
[6] Chem Pharm Bull 1990;38(5):1153。
[7] 植物学报 1993;35(4):311。
[8] Tetrahedron Lett 1993;34(8):1291。
[9] Chem Pharm Bull 1993;41(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