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34:2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穿山甲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异名:鲮鲤甲(《别录》),鳣鲤甲(《补缺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鳣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麟片、鳞片、随碱片(《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鲮鲤科穿山甲属动物鲮鲤药用其鳞甲。
原动物:鲮鲤Manis pentadactyla L.,又名石鲮(《临海异物志》),龙鲤(郭璞《江赋》),鳞鲤(《本草图经》),石鲮鱼(《纲目》),陵鲤、钱鲤甲(《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身体狭长,成兽长50~100cm。头呈圆锥形,耳小,眼小,吻尖,舌细长,无齿。四肢粗短,前肢略长于后肢。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各具5趾,趾(指)爪强健有力,尤其中间趾爪特别粗长。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披覆瓦状角质鳞片,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颜面从下颌始,过胸腹直至尾基以及四肢内侧无鳞而着生稀毛。两颊、眼、耳周亦被毛。鳞甲颜色呈黑褐色和棕褐色,而以黑褐色较为多见。腹部灰白色,毛棕色。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木,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居于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入夜出,能爬树游水,常雌雄同居。以白蚁为食,亦食其它蚁类和昆虫及其蛹卵。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东自江苏、安徽南部,西北自四川南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数量较多。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cm,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数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半透明、不带皮肉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色。呈无定形碎块,近无色、淡黄色或黄色,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洞,碎块连缘凹凸不平或有凹陷,偶见细纹理。(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63页.图378)
加工炮制:①穿山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肉,筛去灰屑,洗净,晒干。按大小个分开。 ②醋山甲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穿山甲,拌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及时倒入醋中,搅拌,略浸,捞出,晒干。每100kg穿山甲,用米醋30kg。 ③炮山甲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穿山甲,拌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醋山甲,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鳞片含大量角蛋白,多种氨基酸[1];经砂烫炮制品提取分离到硬脂酸、胆甾醇、二十三丁胺、碳原子数为26和29的二个脂肪族酰胺、D-丝-L-酪环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和L-丝-L-酪环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穿山甲含18种元素(Zn、Na、Ti、Ca、Pb、Si、P、Fe、Mn、Cr、Mg、Ni、Cu、V、B、Al、Mo、Sn),其水溶液含16种游离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2]。
[1] 中国药用动物誌.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28。
[2] 药学学报 1988;2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