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0:24:0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角蒿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羊角草(《东北植物药图志》),羊角蒿(《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羊羝角棵(《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莪蒿、萝蒿、藤蒿(《救荒本草》)。
基源:为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角蒿的全草。角蒿属植物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11种,3变种,其中8种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又名大一枝蒿(陕西),羊角透骨草(山东),羊特角(内蒙古),大力草、野芝麻、老鹳咀探、憋肚草、独角虎(河南)、乌兰-套鲁木乌乌兰-套拉麻(蒙古语)。
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恭曰:“角蒿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红载花大,约三、四分,花罢结角,长2寸许,微弯。”《蜀本草》载:“叶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青实,黑细,秋熟,所在皆有之。”按《蜀本草》所载的应为本种的变种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Batalin)C.Y.Wu(I.varaiabilis Batal.)其叶的分裂更细。
形态: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具分枝的茎高达80cm。根近木质而分枝。叶互生,不聚生于茎的基部,二~三回羽状细裂,形态多变异,长4~6cm,小叶不规则细裂,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具细齿或全缘。顶生总状花序,疏散,长达20cm;花梗长1~5mm;小苞片绿色,线形,长3~5mm。花萼钟状,绿色带紫红色,长和宽均约5mm,萼齿钻状,萼齿间皱折2浅裂。花冠淡玫瑰色或粉红色,有时带紫色,钟状漏斗形,基部收缩成细筒,长约4cm,直径粗2.5cm,花冠裂片圆形。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简近基部,花药成对靠合。花柱淡黄色。蒴果淡绿色,细圆柱形,顶端尾状渐尖,长3.5~5.5cm,粗约5mm。种子扁圆,细小,直径约2mm,四周具透明膜质翅,顶端具缺剂。花期5~9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99页.图5612)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山坡、田野沙质土壤,海拔500~2500m。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东。
生药采集:7~8月割取茎叶,晒干。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具细棱或纵纹。叶多破碎或脱落。蒴果多开裂,内有中隔。种子扁平,周围有翅。茎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淡。在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作透骨草入药。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外侧呈细波状,有腺毛;厚角组织位于棱线处的表皮内侧;与棱相对处有韧皮纤维束,木化;木质部导管单独散在或3~5成群;木射线细胞1~2列,中央为髓。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角质层显线状纹理;气孔主为不定式;上下表皮均有凸起,有的伸长成毛茸状;腺毛单细胞柄,腺头4~8个细胞。(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77页.图561)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性味:甘、淡,温。
功效:滋补强壮。
主治:产后乳少,久病虚弱,头晕,贫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河南中草药手册》:“治风湿腿痛:角蒿500g,当归12g,威灵仙9g,川牛膝9g,红花6g,制川乌9g,制草乌9g,白酒500g。上药水煎取汁,与酒混合,装封瓶内,埋地下24小时取出,早、晚各服30ml。” ②《山西中草药》:“治下肢小肿:角蒿60g,珍珠透骨草60g。煎水洗两膝下部。”
单方应用:①《新修本草》:“治口疮,齿龈腐烂,耳疮:角蒿适量烧灰研末撒。” ②《新修本草》:“治风湿痹痛:角蒿适量,煎汤熏洗。” ③《千金方》:“治齿龈宣露:角蒿灰夜敷龈间使满,勿食油。” ④《千金方》:“治口中疮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疮:角蒿灰敷之。有汁吐之.不得咽也。” ⑤《小儿宫气方》:“治小儿口疮:“角蒿灰贴疮。” ⑥《山西中草药》:“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角蒿60g,煎水熏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