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闹羊花

更新时间:2023-02-03 00:22:16作者:百科

闹羊花

概况

异名:玉支(《别录》),羊不吃草(《本草拾遗》),踯躅花(《图经本草》),黄杜鹃(《本草蒙筌》),黄踯躅、老虎花(《纲目》),三钱三(《广西中草药》)。

基源: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羊踯躅的花序。

原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R.sinense Sweet),又名映山黄、黄花花、石六轴(江苏),黄牯牛花(浙江)。

历史:羊踯躅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陶弘景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韩保昇云:“小树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纲目》收于草部毒草类,李时珍曰:“韩保昇所说似桃叶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黄,气味皆恶。”所述及其附图,与现今的羊踯躅完全相符。《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形态:落叶灌木,高1~2m,常因砍伐而成矮灌丛。幼枝密被柔毛并杂有刚毛。叶互生,叶柄短,被毛;叶片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4cm,顶端具突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两面均被毛。伞形总状花序生枝顶;花萼5浅裂,裂片半圆形,密生毛;花冠钟状漏斗形,直径4~5cm,不整齐5中裂,金黄色,上面1裂片较大,具绿色斑点;雄蕊5,与花冠近等长;子房卵形,密被白毛。蒴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3cm,熟时深褐色,疏生硬毛。花期4~5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44页.图424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适于酸性土壤。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生药

栽培:宜在凉爽湿润环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栽培。用种子育苗繁殖。由于种子细小,用盆播种。盆钵底垫碎瓦片,先垫入未腐落叶1层,再填入已腐熟堆肥的腐殖质土或泥炭土,上再薄盖细沙混和苔藓植物碎片1层,稍加镇压,充分淋水,然后撒播种子。播后不覆土,上盖玻璃片或报纸,移置阴凉处发芽。发芽后注意淋水,并使渐见阳光,切忌烈日直射,保持一定空气湿度,当年不追肥。次年2~3月,按行株距各12cm带土分栽于苗床上,栽后淋水。苗床培育2~3年即可移栽。或在4~5月开花时,摘去花朵,取长7~10cm枝梢作插条,按行株距各12cm扦插,入土4~7cm,培育2~3年即可移栽定植。移栽都在4~5月进行。按行株各66cm穴栽,每穴栽苗1株。幼苗分栽后,注意松土除草与追肥,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冬季可覆盖腐熟过的厩肥,增强蓄水,防止干旱。

采集: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采下后立即晒干。药材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鉴别

性状:本品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萼片5裂,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cm,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柱头头状,花梗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显微 ①花粉粒四面体形,直径58~97μm,具三个萌发孔。 ②花萼非腺毛多细胞,交叉排成数列,直径29~68μm,花冠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0~20μm,长可达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见壁疣。 ③花粉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类圆形,直径13~31μm,排列整齐而紧密,壁稍增厚,有的纹孔明显,细胞内含有黄棕色物质。 ④花冠表皮细胞长方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6~78μm,壁波状弯曲。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花含梫木毒素、石楠素(Ericolin)。又含日本杜鹃素Ⅲ(RhodojaponinⅢ)、羊踯躅素Ⅰ、Ⅱ、Ⅲ(Rhodo-mollein Ⅰ、Ⅱ、Ⅲ)[1,2]

附 果实含日本杜鹃素Ⅲ,即闹羊花毒素Ⅲ[3]。叶含杜鹃花毒素(Rhodotoxin)),干巴菌酸甲酯(Sparas-sol)[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5。
[2] 药学学报 1990;25(11):830。
[3] 中草药 1983;14(7):5。

本文标签:闹羊花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野颠茄
下一篇:苍山橐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