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梧桐子

更新时间:2023-02-03 00:08:05作者:百科

梧桐子

概况

异名:瓢儿果、桐麻碗(《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梧桐科梧桐属植物梧桐的干燥种子。梧桐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3种,其中有2种供药用。

原植物: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L.f.)Marsili[Sterculia platanifolia L.f.;Hibiscus simplex L.;Firmiana simplex(L.)F.W.Wight]。

历史:始载于《本经》,称桐叶、桐花,均不能定为何种桐树。《证类本草》载有梧桐插图。《纲目》云:“其荚长3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橐鄂,其子缀于橐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本草经集注》和《植物名实图考》也有收载。根据以上所述,今考证均系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6m。树皮青绿色,平滑。单叶互生;叶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心形,掌状3~5浅裂或深裂,直径15~30cm,裂片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表面近无毛,背面略被星状短柔毛;基出脉7条。圆锥花序顶生,长20~50cm,下部的分枝长达12cm,被短柔毛;花单性,无花瓣;花淡黄绿色;萼5深裂几至基部,裂片长条形,向外卷曲,长7~9mm,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内面仅在基部有柔毛;花柄与花近等长;雄花的雄蕊柱与萼裂片等长,下半部较粗,无毛,花药约15个,不规则地生于雄蕊柱顶端;退化子房梨形且小;面性花的子房圆球形,被毛;雌花的雌蕊具柄,5心皮的子房部分离生,子房基部有退化雄蕊。蓇葖果膜质,有柄,长6~11cm,宽1.5~2.5cm,被短绒毛或近无毛,每一蓇葖中有种子2~4个;种子球形,有皱纹,直径约7mm。花期6~7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23页.图337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900m以下的村边、路旁,常栽培作行道树。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及河北、四川、贵州、云南;原产中国。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生于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随采即播,或将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至次年春播。在苗床上按行距30cm开浅沟,然后条播或点播,每亩用种量5~8kg。播后覆土3~4cm,并盖草保湿,待幼苗出土时逐渐揭去盖草。育苗期间结合间苗进行中耕除草,按20~25cm株距定苗。当幼苗高1m以上时,即可移栽定植。春、秋两季均宜移植,株行距各6m左右,穴深30~35cm,穴内用腐熟厩肥、粪土掺混后施入穴底,覆适量土后栽苗1株。栽后浇水定根,封垵。成活后进行粗放培育管理。

采集: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江阴、苏州、宜兴、浙江杭州、兰溪,甘肃,河南,陕西及广西也产。

鉴别

性状:种子球形,状如豌豆,直径6~9mm;表面淡绿色至黄棕色,微具光泽,有明显隆起的网状皱纹。质轻而硬,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剥除种皮,可见淡红色的数层外胚乳,内为肥厚的淡黄色内胚乳,油质,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内胚乳上,胚根在较小的一端。气、味均微。

显微 种子切面:最外层为1列排列整齐的石细胞,向内为1列扁平的长方形细胞,再向内为10数列排列不整齐的薄壁组织,向内有2列左右排列紧密的结晶层,几乎每个细胞均含有方晶。内种皮为排列整齐的栅状层。向内数列细胞为外胚乳。内胚乳细胞排列紧密,除含脂肪油外,还含淀粉粒及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76页.图367) 粉末淡黄色。 ①外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6~22μm,侧面观长方形,长38~48μm,胞腔小。 ②内种皮栅状层,细胞长柱状,长约190μm,两端平截,直径10~13μm,层纹及胞腔不明显。 ③外胚乳,为浅红棕色薄壁细胞,细胞壁连珠状增厚,直径15~30μm。 ④淀粉粒单粒球形、长椭圆形、广卵形、梨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3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及星状,层纹不明显。(图见同上)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种子油含苹婆酸(Sterculic acid)。

参考文献

药学杂志(日) 1970;90:1471。

本文标签:梧桐子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华剑蕨
下一篇:沙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