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0:07:5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蟋蟀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蛬(《尔雅》),蜻、蚟孙(《方言》),促织(《广雅》),吟蛩(崔豹《古今注》),将军(《纲目拾遗》),叫鸡、唧唧(《贵州民间方药集》),斗鸡(《药材资料汇编》),蛐蛐(《河北药材》),夜鸣虫(《中药志》)。
基源:蟋蟀科小长颚蟋属蟋蟀、棺头蟋属棺头蟋蟀、蟋蟀属油葫芦干燥的全体。
原动物:蟋蟀Scapsipedus aspersiis Walker,又名蛐蛐、夜鸣虫、斗鸡(《全国中草药汇编》)。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又名棺材头、斗蟋蟀。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形态:蟋蟀全体黑色,有光泽。头棕褐色,头顶短圆,头后有6条短而不规则纵沟。复眼大,半球形,黑褐色。单眼黄色,位于头顶两端,中间的一个大,左右的小。触角细长,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后翅灰黄色。足3对,淡黄色,并有黑褐斑及弯曲的斜线,后足发达,背面有单行排列的刺,腿节膨大。腹部近似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黄色。(图见《中国动物药》.111页.图122)
生境与分布:蟋蟀多生于杂草丛中,也见于枯枝烂叶及砖石之下;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棺头蟋蟀体呈褐色或黑褐色。与蟋蟀主要区别是:雄虫头部强烈变形,颜面极为扁平而后倾,其顶端及两侧均呈尖角状突出,以致整个颜面呈三角形。前胸背板横形,其前缘中央部微显凹陷,后缘呈直线。背面有圆形黄色的不规则斑玟。前翅达尾端,后翅细长呈尾状。足上散布有带黄色的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图见《中国动物药》.111页.图123)生活于田埂杂草丛中,或见于墙角、砖石堆下。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等省。
油葫芦体较粗大。头部宽大,腹眼黑褐色。触角褐色,鞭状,超过体长,咀嚼式口器。前胸呈横置长方形,背面有不规则花纹。前翅暗褐色,发音镜长,有3条波状斜脉。足3对,后足发达。腹部长圆锥形,尾毛长,上有黑褐色毛。(图见《中国动物药》.112页.图124)白天多隐于草丛,石砾,砂粒间。分布于吉林、辽宁等省。
生药采集:8~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上海、浙江、河北。
鉴别:干燥虫体长1.5~2.2cm,宽约5mm,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长径约1mm,触角1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长1~3mm;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长约1cm。足3对,多数脱落。
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含维生素B12、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α-Keto-δ-guanidinovaleric acid),γ-胍基丁酸(γ-Guanidinobutyric acid)等胍基化合物[1]。含总脂肪酸4.861%其中棕榈酸22.39%,硬脂酸5.97%,油酸29.32%,亚油酸24.20%,亚麻酸2.88%,未检定脂肪酸15.24%[2]。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79。
[2] 中草药 1981;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