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薇

更新时间:2023-02-02 23:57:56作者:百科

白薇

概况

异名:白幕、薇草、骨美(《别录》),龙胆白薇(《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白薇和变色白前的根及根状茎。

原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Vincetoxicum atratum(Bge.)Merr.et Decne.;Antitoxicum atratum(Bge.)Pobed.),又名老瓜瓢根(辽宁),山烟根子(北京),百荡草(广西),老君须(四川)。变色白前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Vmcetoxtcum versicolor Decne.),又名白龙须、白马尾(北京),半蔓白薇(《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蔓生白薇(俗称)。

历史:白薇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但《图经本草》载:“白薇,生平原(今山东武定)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采根,阴干用。今云八月采。”所述非本种。据有人考证,苏颂所谓白薇即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ex Lévl.之误。据研究,张刻重订李时珍《纲目》.卷上,山草类下“白薇”图与蒙自陆刊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七,山草类“白薇图相似,而以后者的形态更近白薇。

形态:白薇为直立多年生草本,高达50cm,根须状,有香气。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8cm,宽3~4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有白色绒毛,特别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侧脉6~7对。伞状聚伞花序,无总花梗,生在茎的四周,着花8~10朵;花深紫色,直径为10mm;花萼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辐状,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顶端具1圆形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长圆状膨胀;柱头扁平。蓇葖单生,向端部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长约9cm,直径5~10cm。种子扁平;种毛白色,长约3cm。花期4~8月,果期6~8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72页.图128.12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800m的河边、干荒地及草丛中,山沟、林下草地常见。全中国广泛分布。

变色白前与白薇不同之处为植物体不具白色乳汁,茎上部缠绕,下部直立,叶质地较薄。花小,初黄白色,后渐变为黑紫色,枯干时呈暗褐色。生于海拔100~500m的花岗岩石山上的灌丛中及溪流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四川。

生药

栽培:适于温和湿润的气候,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0cm点播或条插,插后覆薄土;育苗,按行距10~20cm开条沟播下,用草木灰或细土覆盖,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或匀苗,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直播点播者每穴苗1~2株。育苗者,当幼苗高达10~12cm时即可移栽定植,种植密度同直播法。田间除留种外,应及时摘除花茎,减少养分消耗。

采集: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为佳。采挖后,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安徽、湖北、辽宁。

鉴别

性状:根马尾状,多弯曲。根茎粗短,有结节,上面有圆形茎痕或残留茎基,下面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棕黄色,平滑,有极微细的纵纹;质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以根粗长、色棕黄者为佳。

显微 根的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细胞。皮层宽广,由20多列类圆形薄壁细胞明显。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均木化,导管直径8~56μm。(图见《中药志》.第1卷.第2版.图130) 粉末∶淡灰白色,气微,味微苦。 ①草酸钙簇较多,大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或散在。簇晶直径7~42μm,中央部分如盘状而大,边缘棱角较小,或破碎皮小块片。有的一个细胞含2簇晶,有的含晶细胞纵向连接。 ②根茎表皮黄色或淡黄色。表面观细胞呈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6~40μm,长至94μm,壁稍厚;表皮组织间布有分泌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14~23μm,长至45μm,内含黄色分泌物。 ③根下皮表面观细胞呈类长方形,壁薄,波状弯曲;下皮组织间布有分泌细胞,呈类圆形,含黄色分泌物。 ④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0~50μm,有的导管分子较短,长仅37μm。 ⑤木纤维多成束,淡黄色或黄棕色。较细长,末端平截或钝圆,直径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纹孔或细小圆纹孔。 ⑥纤维(根茎皮层)无色或淡黄色。细长,稍弯曲,末端钝圆或长尖,直径7~34μm,壁极厚,胞腔细或不明显,有的初生壁与次壁分离。(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或薄片,干燥。此外,尚有蜜制、炒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中含有大量的C21甾体皂甙类成分。其中一类的甙元具有新型的13,1414,15-双裂环孕甾烷型骨架(13,1414,15-Di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包括Cynatratoside-A、Cynatratoside-B、Cynatratoside-C、Cynatratoside-D、Cynatratoside-E、Cynatratosie-F、Glaucoside-C、Glaucoside-H以及Glaucogenin-A[1,2]。另一类甾体皂甙的甙元具有14,15-裂环孕甾烷型骨架(14,15-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包括4种新皂甙:白薇甙A(拟)(Atratoside-A)(1)、白薇甙B(拟)(Atratoside-B)、白薇甙(拟)(Atratoside-C)和白薇D(拟)(Atratoside-D)[3]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85;33(4):1507。
[2] Chem Pharm Bull 1985;33(10):4188。
[3] Phytochemistry 1988;27(9):2935。
[4] 中草药 1983;14(11):12。

本文标签:白薇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上一篇:马银花
下一篇:海蛤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