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3:48:3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蕤仁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异名:蕤核(《本草经》),蕤子(《本草拾遗》),白樱仁、棫仁、美仁子(《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蕤核及其变种齿叶扁核木的干燥成熟果实。扁核木属植物有5种,中国产4种。除本种外,扁核木Prinsepiautilis Royle也供药用。
原植物: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又名扁核木(《中国树木分类学》),单花扁核木(《经济植物手册》)。齿叶扁核木Prinsepia uniflora Batal.var.serrata Rehd.
历史:陶弘景曰:“蕤核,今从北方来,云出膨城间。形如乌豆,大圆而扁,有纹理,状似胡核,今人皆合壳用为分两,此乃应破取仁秤之,医方惟以疗眼。”《蜀本草》载:“《图经》云,蕤核树生叶细似枸杞而狭长,花白,子附茎生,紫赤色,大如五味子,茎多细刺,六月熟。今出雍州。”
形态:蕤核为灌木,高1~2m;老枝紫褐色,小枝灰绿色或灰褐色,无毛或有极短柔毛,枝刺钻形,长0.5~1cm,无毛。单叶互生或丛生,近无柄;叶片长圆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2~5.5cm,宽6~8m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有时呈波状或有不明显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丛中;花梗3~5mm,无毛,花直径8~10mm;萼筒陀螺状,萼片5,三角卵形或半圆形,先端圆钝,全缘,无毛;花瓣5,白色,有紫色脉纹,倒卵形,长5~6mm,先端啮蚀状,基部宽楔形,有短爪;雄蕊10,花药黄色,花丝扁而短,比花药稍长;心皮1,无毛,子房上位,花柱侧生,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红褐色或黑褐色,直径8~12mm,无毛,有光泽,萼片宿存,反折;核左右压扁、卵球形,长约7mm,有沟纹。花期4~5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8卷.7页.图版1∶4~5)
齿叶扁核木与蕤核的区别在于叶片边缘有明显锯齿,不育枝上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花枝上叶片长圆形,或窄椭圆形;花梗长5~15mm。(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8卷.7页.图版1∶3)
生境与分布:蕤核生于海拔900~1100m的山坡阳处或山脚下。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和四川等省区。
齿叶扁核木生于海拔800~2000m的山坡、山谷及沟边黄土丘陵地。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
生药采集:夏、秋季间,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洗净,晒干,应用时捣碎。药材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
鉴别
性状:果核呈扁心脏形或扁卵形,两侧略不对称,长7~10mm,宽7~8mm.厚4~5mm。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有深色的网状沟纹,常有灰棕色果肉粘附。质坚硬,敲开果核(内果皮)后,可见种子为扁平的类圆形或心脏形,长5~6mm,宽约5mm,厚约2mm。种皮红棕色,膜质,平滑而微有光泽,子叶白色肥厚,有油质。气无,味微苦。
以淡棕色、颗粒饱满肥厚、表面纹理清楚者为佳。
显微 内果皮横切面:由多层排列紧密的石细胞组成,石细胞多为长圆形、长条形、少数类圆形,直径14~130μm,壁极厚,孔沟明显,中部常有成环状断裂,偶有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种皮横切面:种皮外层为3~4列棕色细胞,有时可见有壁孔,其下为数列颓废的薄壁细胞,种皮的内表皮为1列无色大型薄壁细胞,外胚乳颓废,内胚乳1列含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91页.图441)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种子含水分10.36%,灰分1.72%,蛋白质3.53%,脂肪7.57%,纤维素56.91%[1]。种仁含油脂36%[1]。果含山梨醇[2]。
附 鲜叶含氰酸、少量山柰酚[2]。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06。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