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3:30:26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樗叶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樗木叶(《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的叶。臭椿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有5种,其中3种供药用。
原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Pongelion glandulosum Pierre)(《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臭椿原名樗白皮,始载于《唐本草》附于“椿木叶”项下。历代本草多有收载,如《图经本草》载:“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体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青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叶脱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纲目》收入木部乔木类椿樗条。可见历代本草中认为椿木、樗木为两种药物,但效用相同,而樗木较椿木效用好,故现今市场上主要以樗木,即臭椿的根皮药用是合宜的。臭椿为苦木科植物;而椿木则为楝科植物香椿。《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将樗叶载入。
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m;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90cm;小叶13~25,揉搓后有臭味,具柄,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基部斜截形,顶端渐尖,全缘,仅在基部常有1~2对粗锯齿,齿顶端下面有1腺体。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带绿;雄花有雄蕊10枚;子房为5心皮,柱头5裂。翅果矩圆状椭圆形,长3~5cm。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05页.图1396)
生境与分布:臭椿为阳性树种,多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中;村庄家前屋后多栽培。分布几遍全中国。
化学性质叶含槲皮甙(Quercetr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槲皮素(Quercetin)[1]。
附 种子含油约35%[1],2,6-二甲氧基苯醌(2,6-Dimethoxy-p-benzofuinone)、臭椿内酯(Ailan-tholide)、查杷任酮(Chaparinone)、苦木苦素[2~4]。
[1] CA 1937;31:24597。
[2] Mat Nat 1963;35(5):348。
[3] Tetrahedron Lett 1964;(52):3983。
[4] Ann Chim Appl 1942;3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