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3:24:4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白僵蚕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僵蚕(《千金方》),天虫(《药材资料汇编》),僵虫(《河北药材》)。
基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家蚕蛾Bombyx mori L.
历史:本品首载《本经》:“主小儿惊菓夜啼,去三虫,灭黑,男子阴疡病。”《千金方》称僵蚕。《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现广泛用作祛风解痉药,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形态:家蚕蛾雌、雄触角相同,栉齿状。体翅黄白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鳞毛稍长。幼虫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2,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蛹棕黄色至棕褐色,鲜蛹外被轻淡蜡质粉。近纺锤形,雄蛹略小于雌蛹,色略深。
生境与分布:均为人工饲养,1年可达3代,每蚕产卵约300枚,主要以桑叶为食。中国各地均有。
生药采集:用白僵菌孢子接种在家蚕皮肤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使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因而发病僵毙,形成僵蚕。收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烘干。主产于浙江吴兴、海宁、嘉善,四川三台、南充。
鉴别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约2~5cm,直径约4~7cm;表面黄白色或浅灰褐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歧状,足8对,呈突起状,体外常杂有缠绕的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有光泽,外层显粉性,白色,内有4个褐色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0,1g,加水10ml冷浸滤过,滤液点于新华层析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在层析缸中饱和2小时后展开,展距19.9cm,快速干燥后用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显色,显5个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37)。
化学性质蚕体中含有氨基酸[1~3]、蛋白质、脂肪、蜕皮甾酮(Ecdystenne)和白僵菌素(Beauvercin)[4~6]。蛹中含有多种环酯肽类、白僵菌素和草酸铵(平均得率3.8%)、维生素A、B2、D[7~9]。
[1] CA 1981;95:147466b。
[2] CA 1982;96104737k。
[3] CA 1981;95:69579r。
[4] CA 1984;100:64687v。
[5] CA 1985;103:183423 c。
[6] 中草药 1985;16(7):5。
[7] CA 1981;95:217859s。
[8] CA 1984;100:28270y。
[9] CA 1985;102:4431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