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藤黄

更新时间:2023-02-02 23:10:33作者:百科

藤黄

概况

异名:玉黄、月黄((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藤黄和印支藤黄的胶质树脂。

原植物:藤黄Garcinia morella Desr.(G.indica Chois)和印支藤黄G.hanburyi Hook.f.

历史:本品始载于《海药本草》,列于木部。李时珍列入《纲目》草部,并曰:所用之藤黄,皆经煎炼成者,舐之麻人,乃树脂也……,番人以刀斫树枝滴下,次年收之。所述即为进口的藤黄无疑。

形态:常绿乔木,高约18m。小枝四棱形。叶对生,叶柄长8mm;叶片薄革质,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5c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花单性,无柄,黄色;雄花2~3簇生叶腋,花萼与花瓣均4片,圆形,雄蕊多数,集合成一近球状肉质体,花药1室,横裂,花丝短;雌花单生,较大,具退化雄蕊12枚,基部合生,子房4室,无毛,柱头盾形。浆果近球形,直径约2cm。种子4枚。花期11月,果期翌年2~3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95页.5655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热带地区,中国不产,广东和广西有少量栽培。分布于印度和泰国。

印支藤黄与藤黄的区别在于:叶柄长7~18mm;雌花1~3簇生,花梗长10~12mm,雄蕊集合成2~3束。(图见《印度支那植物志》.第3册.312页.图30∶1~3)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和老挝。

生药

采集:在开花前,于离地约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筒,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为藤黄。又名玉黄、月黄。药材产于印度及泰国。

鉴别:本品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3~5cm,显红黄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脆易碎,断面平滑,呈贝壳状或有空腔,具黄褐色而带蜡样的光泽,用水研和则呈黄色乳剂,投入火中则燃烧。气微,味辛辣。以半透明、红黄色者为佳,黑色者次之。

加工炮制:制藤黄,取豆腐一块置盘中,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放入藤黄,再用豆腐盖严,置笼中,蒸至藤黄溶化,取出放凉,待凝固后,取出藤黄,晾干。每藤黄100kg,用豆腐400~500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藤黄属植物分布越南、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中国广东海南一带有引种;多含呫吨酮类(Xanthones)及双黄酮类化合物。如印支藤黄树(Garcinia hanburgi Hook.f.)及桑藤黄树(G.morella Desr.)的树干,经割伤后流出的树脂,干燥后商品称为藤黄(Gamboge)。中药“藤黄”中树脂占70%~80%,树胶占15%~25%;除药用外,常作为绘画黄色画料[1]。藤黄中的呫吨酮类化合物多有抗Hela及HEL细胞毒活性;其中主成分为藤黄酸(Gambogic acid,α-Gambogic acid,β-Guttiferin)(1)、其余有异桑藤黄素(Isomorellin)(2)、桑藤黄酸(morellic acid)(3)、Desoxymorellin(4)藤黄精(Gambogin)(5)、Morellin dimethyl acetal(6)、IsomoreollinB(7)、Moreollic acid(8)、Gambogenic acid(9)、藤黄精宁(Gambogenin)(10)、Isogambogenin(11)、Desoxygambogenin(12)、Gambogenin dimethyl acetal(13)、Gambogic acid(14)、Hanburin(15)[2,3]。又曾得到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即3,4二氢藤黄酸[4,5]

桑藤黄(G.morella》树脂中有Morellic acid、Isomorellic acid、Desoxymorellin、Morellinol等[1]*

附:桑藤黄(G.morella)的假种皮含有Morellin、Neo-morellin、Dihydroisomorellin[1];其种子含有三甘油酯(Triglycerides)、半乳糖甘油酯、磷脂等[6];果皮中含Garcinol、Isogarcinol、l-羟基柠檬酸(l-Hyclroxycitric acid)、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Cyanidin-sambubioside;[7,8,9]其心材部分含有1,7-二羟基呫吨酮(1,7-Dihydroxyxanthone)、藤黄双黄酮、Morelloflaveone及Volkensiflavone[10]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664。
[2] Phytochcmistry 1996;41(3):815。
[3] Magnetic Resonance Chem 1993;31:340。
[4] 药学学服 1984;19(8):637。
[5] 中草药 1988;19(7):298。
[6] CA 1992;116:104768。
[7] Tetrahedron Lett 1981;22(8):793。
[8] CA 1982;97:88720w。
[9] CA 1985;108:203463z。
[10] Phytochemistry 1997;16(1):148。

本文标签:藤黄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白杨树
下一篇:大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