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丝瓜

更新时间:2023-02-02 23:04:37作者:百科

丝瓜

概况

异名:天丝瓜(《本事方》),天罗瓜(《普济方》),天吊瓜(《滇南本草》),天罗絮(《群芳谱》)。

基源:为葫芦科丝瓜属植物丝瓜或广东丝瓜的果实。丝瓜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栽培2种。

原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广东丝瓜Luffa acutangula(L.)Roxb.,又名棱角丝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丝瓜始载于《滇南本草》。《纲目》列于菜部瓜类,李时珍曰“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为常蔬。……其茎有棱,六七月开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则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瓜萎子,黑色而扁。”古今所用丝瓜,原植物基本一致(仅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使用同属植物广东丝瓜)。

形态: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壮,有棱角,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通常2~4歧。叶柄粗糙,长10~12cm;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约10~20cm,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基部深心形,弯缺深,上面有疣点,下面具短柔毛。雌雄同株;雄花呈总状花序,萼筒宽钟形,径0.5~0.9cm,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黄色,辐状,直径5~9cm,裂片长圆形;雄蕊5,稀3,花药1室;雌花单生,子房长圆柱形,柱头3。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嫩时肉质,熟后干燥,内有纤维网络。种子多数,黑色,扁卵形,边缘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95页.图版501-10)

生境与分布:中国南北各省广泛栽培,云南南部有野生,但果短小。世界温带、热带地区也有栽培。

广东丝瓜与丝瓜的区别在于果实外面具8~10条纵棱;雄蕊3,其中1枚花药1室。分布于中国南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多栽培。世界热带地区也有栽培。(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95页.图版50∶11-15)

生药

栽培: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而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播种。播前可将种子浸于冷水中12小时,取出后进行催芽,待芽长0.4cm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各0.8×0.6m开穴点播,穴深2cm左右,每穴播种子4~5粒,播后覆土浇水,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壮苗1株。亦可育苗,苗高5~7cm时移栽。生长期一般追肥3~4次,保持田间清洁,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瓜蔓长1m左右时,用树枝或竹竿设柱搭架,引蔓上棚架,如瓜蔓过长,可摘心,适当摘除下脚叶,以利通风透光。丝瓜雄花多而密,应及时摘除过多的雄花,减少养分消耗。病害有霜霉病,可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虫害瓜蚜、瓜蛆,可喷40%乐果2000倍液喷杀。

采集: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须于秋后采收。

化学性质

含9个皂甙成分。其中2~5为4个新皂甙,即丝瓜皂甙J、K、L、M。余5个皂甙为已知结构:6、10、11为丝瓜皂甙A、E、F;14为3-0β-D-葡萄吡喃糖基常春藤皂甙;15为3-0-β-D-葡萄吡喃糖基齐墩果酸[1,2]。还含粘液、丝瓜苦味质(Luffein)、瓜氨酸(Citrulline)、脂肪、维生素C、B等[3]

广东丝瓜含氢氰酸[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84;104(3):246。
[2] 药学杂志(日) 1985;105(9):834。
[3]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1。

本文标签:丝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金丝李
下一篇:白马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