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23:58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贯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绵马(《国药的药理学》),绵马贯众(《中国药典》),东绵马、东北贯众(《东北植物药图志》),牛毛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鳞毛蕨科绵马鳞毛蕨、蹄盖蕨科峨眉蕨、球子蕨科荚果蕨、紫萁蕨科紫萁、乌毛蕨科狗脊蕨及单芽狗脊蕨6种植物的根状茎。
原植物: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蛾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Asplenium acrostichoides Sw.;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Diels],又名蛾眉蕨贯众(《中药材手册》),亚美蹄盖蕨(《长白山植物药志》),贯众(宁夏)。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Osmunda struthiopteris L.],又名荚果蕨贯众(《中药志》)。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又名紫萁贯众(《中药志》),贯众(《四川中药志》),高脚贯众(贵州),大贯贯(山东、江苏),黑龙骨(云南)。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Smith,又名狗脊贯众(《中草药学》),虾公草(《湖南药物志》),日本狗脊蕨(《台湾植物志》),猫儿兜(广西),大贯众(四川)。单芽狗脊蕨W.unigemmata(Makino)Nakai,又名真虾公草(《湖南药物志》)。
历史:贯众《本经》首载,列入下品。《图经本草》云:“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杆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又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大爪,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并附淄州贯众一图。而《纲目》中所述与《图经本草》相似。《植物名实图考》载:“尔雅,泺,贯众,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而《蜀本草》谓:“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单鸱头,疗头风之用,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历代文献对贯众的叙述很多,但都不是指蕨类植物中的一种而言,如《图经本草》与《纲目》中的记述,经考证,应为荚果蕨;而《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经考证为鳞毛蕨科的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ith),但现今很少应用。国内在蕨类植物中以“贯众”为名(包括局部地区应用的)据统计有50余种。而《本经》首载的贯众,因无图可考,很难确定其基源。
形态:植株高50~120cm。根状茎斜生,粗大呈木质状,连同叶柄基部密被褐棕色卵状披针形的大鳞片,长1~3cm,顶端长渐尖。叶簇生;叶柄长10~25cm,基部以上和叶轴密被棕色线形至钻形鳞片;叶片革质,倒披针形,长60~100cm,中部稍上处宽20~25cm,羽片两面有纤维状鳞毛,顶部呈深裂状,基部羽片渐狭,二回深羽裂;第一回羽状裂片通常20~30对,中部羽片长10~15cm,宽2~2.5cm,裂片多达20对,密接,近长方形,顶端圆头或圆截头,边缘近全缘或顶部有浅缺刻;叶片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叶背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小脉中部以下,每裂片2~4对;囊群盖圆肾形,褐色,孢子囊有柄。(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8页.图47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1200m的林下阴湿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峨眉蕨的主要特征在于:植株高达90cm。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有阔披针形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0cm,禾秆色;叶片草质,长约60cm,宽约20cm,渐尖头,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少数棕色多细胞的短毛,二回深羽裂;下部3~4对羽片略缩短,间隔较长,中部羽片长12~14cm,宽1.5~1.8cm,羽裂几达羽轴,裂片宽3~4mm,边缘有浅圆齿;有单一的侧脉5~7对。孢子囊群狭长圆形,排列在羽片背面主脉两侧,囊群盖新月形,质厚,全缘。(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84页.图367)生于海拔1300~2500m的山谷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及陕西、宁夏、河南。
荚果蕨的主要特征在于:植株高达90cm。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有柄;不育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0~90cm,宽14~25cm,叶轴和羽轴偶有棕色柔毛,二回深羽裂;下部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宽1.2~2cm,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能育叶较短,直立,有粗硬较长的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被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背侧脉分枝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线形;囊群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20页.图439)生于海拔800~3000m的高山林下。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亚洲温带,北欧也有分布。
紫萁的主要特征在于:植株高50~80cm。根状茎粗壮,直立或斜升。叶簇生,二型,直立,幼时密被绒毛;叶柄长20~30cm,淡禾杆色,基部膨大,两侧有红棕色至褐色的翅状附属物;不育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cm,宽25~40cm,顶部以下二回羽状,羽片3~5对,长圆形,以关节与叶轴相连,顶端钝或短尖,基部1对最大,其上各对渐小;小羽片5~8对,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钝锯齿;能育叶强度收缩,小羽片线形,长1~2cm,沿背面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萎。(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4页.图248)生于林下或溪沟边酸性土壤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
狗脊蕨的特征在于:植株高50~120cm。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红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50cm,深禾秆色,基部以上至叶轴有较小的鳞片;叶片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0~80cm,宽25~40cm,叶轴下部被小鳞片,二回羽裂;裂片10对左右,顶部羽片急缩成羽状深裂,下部羽片长11~18cm,宽2.5~4cm,顶端渐尖,向基部略变狭,基部上侧楔形,下侧圆形或稍呈心形,羽裂或深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锐尖头,边缘有短锯齿;网状脉,有网眼1~2对,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群长圆形,生于叶背主脉两侧相对的网脉上,并嵌于网眼内叶肉中;囊群盖长肾形,以外侧边生于网脉上,开向主脉。(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18页.图435)生于疏林下酸性土壤中。分布于中国华东(除山东外),中南(除河南外)及西南。日本也有分布。
单芽狗脊蕨与狗脊蕨的主要区别在于:叶轴近顶端有一个被棕色鳞片的大芽胞;叶柄基部以上和叶轴光滑。(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18页.图436)生于海拔500~3000m的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绵马鳞毛蕨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 峨眉蕨产于北京、河南、甘肃。
荚果蕨产于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 紫萁产于华东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湖北、湖南。
鉴别
性状:①绵马鳞毛蕨(粗茎鳞毛蕨)长圆柱形,上下两端钝圆,有的下端较尖,略弯曲,长7~17cm,直径4~6c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棕黑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基及金黄色至棕黄色的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叶柄基扁圆柱形,质硬,折断面平坦,棕色,5~8个白色点状分体中柱排列成环。剥去叶柄基可见根茎,直径1~2c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气特异,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 ②蛾眉蕨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6~10cm,直径3~5cm;表面密被叶柄基,黑褐色。叶柄基上部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分体中间两条,略呈“八”字形或近平行排列。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有分支。气特异,味涩而辛苦。 ③荚果蕨倒卵形或圆锥形,上端圆钝,下端稍尖,不弯曲,常露出尖嘴状突起的根茎,全体长8~13cm,直径2~6cm;表面棕褐色,密被叶柄残基、须根和少量的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狭,背部隆起,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纵棱脊,质硬且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分体中柱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 ④紫萁圆柱形或倒卵形,弯曲,长8~19cm,直径4~7c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须根弯曲,较粗,分支较少,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具耳状翅,翅易脱落,多已不存在或呈撕裂状,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新月形或极扁的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分体中柱。气微弱而特异,味淡而涩。
显微 ①绵马鳞毛蕨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切向延长,外壁略增厚。近表的1~3列细胞壁薄,间隙小;皮层纤维环7~12列,黄色或棕红色,多角形;纤维内面2~4列薄壁细胞皱缩,细胞中含有条状内含物。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类长方形,切向延长,凯氏点明显。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扁圆形或类圆形,内面一对较大;木质部由管胞和木薄壁细胞组成,管胞多角形;韧皮部细胞小、多角形。基本组织细胞类圆形,含淀粉粒,细胞排列疏松,间隙大,有的间隙中具单细胞间隙腺毛,有的腺毛含淡黄色或油滴状分泌物。 根茎及叶柄基粉末:棕黄色。 1)间隙腺毛单细胞,多破碎,完整者椭圆形,匙形或卵圆形,直径31~56μ由基部延伸似柄状,有的含黄色或黄棕色分泌物。 2)皮层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红棕色或黄色,先端渐尖,较长,纹孔、孔沟多较密。 3)厚壁细胞成群,黄色或黄棕色,类长方形,纹孔及孔沟细密。 4)鳞片细胞纤维状,淡黄色,纹孔及孔沟不易见。另有薄壁细胞、内皮层细胞、梯纹和网纹管胞、淀粉粒较多。 ②荚果蕨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延长,有的皱缩。下皮纤维6~11列,黄色或黄棕色,多角形。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凯氏点明显。分柱中间2个,长条形,呈“八”字形排列,木质部管胞多角形。本品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 根茎及叶柄基粉末:棕红色。 1)下皮纤维多碎断,成束或散在,红棕色或黄色,纹孔及孔沟多不清晰。 2)鳞片细胞,纤维状或类长方形,黄色或黄棕色。3)内皮层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另外薄壁细胞、梯纹和网纹管胞、细小淀粉粒。 ③紫其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切向延长。皮层外面为腔隙薄壁组织5~20列;皮层纤维环带厚10~23列,黄色或黄棕色,纤维多角形,壁厚,木化,孔沟不清晰,细胞中含淀粉粒并散有油滴状物;皮层薄细胞多角形,胞腔含淀粉粒。内皮层细胞不明显。分体中柱“U”字形,韧皮部细胞多角形,有分泌细胞散在,胞腔中含棕红色分泌物,木质部管胞1~5列。分体中柱凹陷的内方为6~13列纤维组成“U”字形带,两端的壁极厚,强木化,孔沟细密。翅中有纤维群带分布。 根茎及叶柄基粉末:黄色。 1)下层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一类淡黄色或红棕色,直径13~65μm,壁厚3~8μm,纹孔和孔沟稍密,末端较尖;另一类红棕色,末端钝,直径10~38μm,壁厚4~15μm,孔沟细密。 2)分枝细胞不规则长方形,直径38~60μm,长70~160μm,壁薄,分枝顶端钝圆或平截,枝与枝相连接。另有多角形薄壁细胞、梯纹和网纹管胞、淀粉粒。
理化:取样品粉末3g,加水30ml,加热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用盐酸酸化后,用醚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醚液,浓缩至干,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冰醋酸(80∶20∶2.5)为展开剂,展距13cm,先喷新配的0.5%牢固兰B盐,再喷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粗茎鳞毛蕨显4个以上斑点。(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36页.图109)
加工炮制:贯众炭取贯众,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茎及叶柄残基含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黄绵马酸、白绵马酸、绵马三萜(Diploptene)、异戊烯腺甙(Isopentenyladenosine)、东北贯众素乙酸酯(Dryocrassyl acetate)、东北贯众醇(Dryocrassol)、羟基何帕烷(Hydroxyhopane)、22(29)-何帕烯、17α-H-三去甲何帕酮(17α-H-Trisnorhopanone)等8种三萜成分[1~3]。还含贯众B(抗肿瘤的有效部位,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4]。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93。
[2] Phytochemistry 1990;29(4):1079。
[3] 中草药 1993;24(1):43。
[4] 中草药 1986;1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