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50:3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山海螺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轮叶党参(《长白山植物药》),白蟒肉、山胡萝卜(《东北药用植物志》),奶参(山东、广东),蔓参、天海螺、通乳草(浙江)。
基源: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羊乳的根。党参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约39种。
原植物: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Sieb.et Zucc.)Trautv.(Campanumoea lanceolata Sieb.et Zucc.),又名羊奶参,轮叶党参(《中国植物志》),奶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纲目拾遗》载,又名山海螺,并引《百草镜》云:“生土生,二月采,绝似狼毒,惟皮疙瘩,掐破有白浆为异,其叶四瓣,枝梗蔓延,秋后结子如算盘球,旁有四叶承之。”而《植物名实图考》则称本品为奶树,谓根可发乳汁,根据附图即指本种。
形态:草质缠绕藤本,有白色乳汁。根纺锤形或圆锥形,长达15cm,有少数须根,表面灰黄色。茎无毛,具多数短分枝,在主茎上的叶互生,披针形或菱状狭卵形,细小,长0.8~1.4cm,宽3~7mm;在小枝顶端通常2~4叶簇生、近于对生或轮生状,叶柄短小,长1~5mm,叶片菱状卵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3~10m,宽1.3~4.5m,顶端尖或钝,基部渐狭,通常全缘或有疏波状锯齿,无毛。花单生或对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9cm;萼筒长约5mm,裂片5,卵状三角形,长达1.6cm;花冠阔钟状,长2~4cm,黄绿色带紫色,5浅裂;雄蕊5,花丝钻状,长4~6mm,子房半下位,柱头3裂。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有喙,直径2~2.5cm。种子多数,有翅。花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83页.图618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灌木林下沟旁或林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原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湿暖湿润环境,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行距33cm开沟,深5m左右,以株距6~10cm条播,播后覆土,每亩用种量1~1.5kg。出苗后,精心管理,当年冬季倒苗后移栽,行株距33×10cm穴栽。以后每年进行培育管理1~2次,田间设支柱,以供茎蔓攀援生长。
采集:8~9月采挖,洗净,晒干。药材产于中南及华东,东北、华北也产少量。
鉴别:根略呈纺锤形、卵状纺锤形或类圆柱形,有时有少数分枝,长6~15cm,直径2~6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芦头(根茎部分)上有密集的芽痕和茎痕,根的上部有横环纹,全体有纵皱纹,粗糙不平。质轻,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裂隙。气微,味甜、微苦。以个大、味甜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淋水闷润,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生物碱:N-甲酰哈尔满(N-9-Formylharman)、去甲哈尔满(Norharman)、1-甲氧甲酰基-咔啉(1-Carbomethoxy carboline)等[1]。甾醇及三萜化合物: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烯醇、齐墩累酸、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2]、阔叶合欢萜酸(Albigenic acid)[3]和刺囊酸皂甙B(Codonoside B)[4]。
[1] CA 1986;105:120585c 。
[2] CA 1976;84:102371y 。
[3] CA 1977;86:40163n 。
[4] Chem Nat Compd 1989;2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