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海桐皮

更新时间:2023-02-02 22:48:31作者:百科

海桐皮

概况

异名:海桐(《开宝本草》),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州草药》),钉桐皮、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豆科刺桐属植物刺桐的皮。刺桐属植物全世界约200种;中国有6种,其中药用的有3种。

原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var.orientalis(L.)Merr(Erythrina indica Lam.),又名七刺桐、空桐树、鸡桐木(广东),青桐木(广西),刺木通、鹦哥花(《云南药用植物》)。

历史: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又云岭南有刺桐,叶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花色深红。”《纲目》载:“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南方草木状》载:“九真有刺桐,布叶繁密,三月开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则三五复发。”以上描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大乔木,高达20m。树皮灰绿色,枝淡黄或土黄色,有明显的叶痕及圆锥形黑刺,髓心疏松后为空腔。3出羽状复叶,互生,通常密集于枝端;叶柄长超过10cm,基部膨大有糟;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0~1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基生3出脉,小叶柄短,有腺体状小托叶。春季先叶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成对密集于花序轴;花萼偏斜,长2~3cm;花冠鲜红色,长6~7cm;旗瓣倒卵披针形,长5.5cm,盛开时外翻,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均短于萼。荚果肥厚,串珠状,微弯曲,长达30cm。种子1~8,圆球状,直径1~1.5cm,暗红色。花期3月,果期5~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942页.3994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沿海山坡、丘陵、现已广为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原产印度及大洋洲海洋林中。

生药

栽培:宜生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多用扦插繁殖,在春季2~3月进行。选1~2年生的健壮枝条,剪成长约25cm,具3~4个芽的插条,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于苗床,深为插条长3/5~2/3,地面上留1~2个壮芽。成活后,于春季萌芽前移栽造林。成林前,做好中耕除草和排水灌溉,每年追肥2~3次。成林后,结合中耕进行施肥1~2次,用人畜粪水或厩肥环施,施后用原土覆盖。虫害桔全爪螨,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20%双甲脒1000倍液喷雾。

采集:通常于夏、秋季剥取有钉刺的树皮,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树皮板片状,两边略卷曲,厚0.3~1cm;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宽窄不同的纵凹纹,并散布钉刺,钉刺长圆锥形,高5~8mm,顶端锐尖。刺尖稍弯,基部直径0.5~1cm,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网纹。质硬而韧,断面裂片状。气微香,味微苦。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白色。 ①纤维颇长,直径9~30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细胞中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②含晶厚壁细胞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20~58μm,壁不均匀增厚,约至29μm,胞内含草酸钙方晶。 ③草酸钙方晶直径9~35μm。 ④角刺中细胞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1~45μm,壁厚约3μm,纹孔较密,孔沟明显。另可见木栓细胞、淀粉粒。(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33页.图310)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树皮含刺桐灵碱(Erythraline)[1]、氨基酸和有机酸[2]。还含Erysotine、刺桐替定(Erythratidine)、Epi-erythratidine、11-Hydroxy-epi-erythratidine[5]

附 种子含油,油中含饱和有机酸36.7%和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碱(Hypophorine)和23种氨基酸[3,4]。花中含阿魏酸、咖啡酸、异鼠李素-3-鼠李糖甙(Isorhamnetin-3-Orhamnoglucoside)、芦丁、槲皮素-4-葡萄糖-3-鼠李糖甙、槲皮素。

参考文献

[1] J Am Chem Soc 1940:62:436。
[2] 农村常用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44。
[3] C A 1938;32:5240。
[4] C A 1986;104:145492n。
[5] C A 1989;110:170214e。

本文标签:海桐皮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大叶千斤拔根
下一篇: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