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34:4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鯮鱼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异名:鲤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基源:为鲤科综属动物鯮,药用其肉。
原动物: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
形态:体细长,腹部圆,无腹棱。头前部细长成管形,吻平扁略似鸭嘴。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且稍向上倾斜,吻的长度随个体的改变而有变动。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稍上方,距吻端较近,眼间隔较平坦,眼后头长约为吻长的2倍或2.5倍。下咽齿1行。鳃耙稀疏,鳞细小,侧浅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36~170,背鳍条3、8,无硬刺,其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条3.9~11,起点和背鳍末端相对或稍后,尾鳍分叉甚深,下叶稍长于叶。体背深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色,胸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图221)
生境与分布:生活在江河中下层,为凶猛性大型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长江、珠江及支流闽江都有此鱼。
生药采集:捕捞后取肉鲜用。
药性性味:甘,平。
功效:益筋骨,和脾胃。
主治: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100~200g。
临床应用食疗:《中国动物药》:“治久病体弱,筋骨痿弱:鯮鱼适量,姜片3片,葱头2个,盐少许,久煎,食肉饮汁。连用1周,停2日再服1周。”
医药家论述李时珍:“鯼性啖鱼,其目鯼视,故谓之鯼,《异物志》以为石首鱼,非也。《食疗》作鯮,古无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