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地耳草

更新时间:2023-02-02 22:28:04作者:百科

地耳草

概况

异名:田基黄(《生草药性备要》),水榴子、香草(《质问本草》),斑鸠窝、雀舌草(《植物名实图考》),蛇喳口(《草木便方》)。

基源: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又名小元宝草、七层塔(江苏、浙江),小连翘(江西、四川),和虾草、雀舌草(广东),奥罗能,屙根夜(广西苗语)。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首载:“地耳草一名斑鸠窝,一名雀舌草,生江西田野中,高三、四寸,丛生,叶如小虫儿卧单。叶初生甚红,叶背抱茎上耸,老则变绿。梢端春开小黄花。”据其描述和附图,即为本种无疑。

形态: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0~45cm。茎纤细,四棱形,近地面节处生不定根。单叶对生,无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2~18mm,宽1~10mm,基部心形抱茎至平截,边缘全缘,背面散生透明腺点。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直径4~8mm;萼片5,近长圆形,散生透明腺点或条纹,果时直立;花瓣5,白色、淡黄色至橙黄色,宿存;雄蕊5~30,不成束;子房1室,花柱3。蒴果长圆形,长2.5~6mm;种子淡黄色。花期3~8月,果期6~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0卷.第2分册.图版9:7-1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800m以下的草地、沟边、田边或撩荒地上。分布于辽宁、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日本、朝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的夏威夷群岛等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于向阳而潮湿的砂壤土或黄泥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各26×16cm开穴点播,深约3cm,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撒入,每亩用种量150g,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并施人畜粪水,促使幼苗生长。以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或收获后施1次追肥。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鉴别

性状:根须状,黄褐色。茎单一或基部分枝,略呈四棱柱状,黄绿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多皱缩,易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卵圆形,长0.4~1.6cm,全缘,具腺点,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花小,橙黄色,萼片5片,花瓣5片,干缩或脱落。蒴果红棕色,长卵形,多裂成3瓣,顶端喙尖。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 叶片横切面:栅栏组织1列细胞,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中均有分泌腔,圆形,直径30~65μm。茎(直径1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其下有2~3层下皮细胞,大部分充满棕色内含物。皮层窄为3~4层排列疏松的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成环状排列,韧皮部窄,细胞多皱缩,木质部宽,由导管、木纤维组成,导管直径20~75μm;射线1列,中央髓部大多中空。(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13)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适量,置沸水浴中回流提取3小时,浓缩甲醇提取液,点于聚酰胺G(聚酰胺7g加煅石膏1g,加适量水调制成浆后制板)板上。以甲酸乙酯-丙酮-水-冰醋酸(5∶4∶1∶0.4)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或喷5%三氯化铝水溶液,在电炉上稍烘烤,再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22-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2次,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1∶4,加乙醇至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1∶8,用20%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8.0~8.5后,加入乙醇使沉淀完全,放置,滤过,滤液调pH至5~7,减压加收乙醇,加蒸馏水稀释至110,冷藏过夜,滤过,滤液点于以聚酰胺溶于甲酸,加乙醇制成的薄板上,以甲醇-水(3∶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22-2)

化学性质

含黄酮类、香豆素、鞣质、蒽醌、氨基酸、酚类[1]、异槲皮甙[2]、维生素B1、B2[3]槲皮素、槲皮素-7-鼠李糖甙[4]等。

从全草的乙醚提取物的酸酚性部位分离得到地耳草素A、B、C、D、(Japonicine A、B、C、D)[5]和Sarothralen A、B[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3。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30。
[3]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37。
[4]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27。
[5] 化学学报 1988;46(3):246。
[6] Planta Med 1986;52(4):288。

本文标签:地耳草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蚂蝗七
下一篇:雾水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