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22:0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羊角藤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异名: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放筋藤、牛的藤(《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羊角藤的根或根皮(干或鲜用)。巴戟天属全世界约80多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又名鸡眼藤(《岭大校园植物名录》)。
形态:蔓状或攀缘灌木。枝细长,节间长。叶纸质,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12cm,宽1.5~3.5cm,顶端短渐尖、短尖或钝,基部楔形,上面无毛或稍粗糙,下面无毛或被柔毛,有时脉腋内有柔毛;叶柄长6~10mm;托叶膜质,鞘状,长2~5mm。头状花序4~8个合成顶生伞形花丛,每一头状花序有花6~12朵,直径6~8mm;总花梗长0.5~2.6cm;花白色,无梗;萼管半球形,长0.8~1mm,萼檐顶端截平或不明显的浅裂;花冠高脚碟状,长不及5mm,花冠裂片4,狭长圆形,长3~3.5mm;雄蕊4枚,花丝短;花柱细。聚合果扁球形或近肾形,直径8~15mm,红色。花期5~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44页.图5901)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或丘陵、旷野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印度经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鉴别
性状:圆柱形,直径1~1.5cm;表面粗糙,有不规则深纵皱纹。质坚硬,折断面皮部较木部薄,1~4mm,木部直径3~7mm。味淡微甜。
显微 粉末:灰棕色,气微,味苦。 ①石细胞极多,淡黄绿色或黄棕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椭圆形、类三角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呈分枝状,有的边缘凹凸不平,有的一角较尖,少数有瘤状或角状突起,大小悬殊,直径22~108μm,长约至378μm,壁厚8~42μm,层纹细密,常见沿层纹出现裂隙,或裂隙连接成环。 ②纤维管胞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或倾斜,直径13~29μm,壁厚3.5~8μm,具缘纹孔,纹孔口斜缝状,有的相交成十字形或人字形;韧型纤维具单纹孔。 ③草酸钙针晶成束,或参差不齐地存在于狭长的薄壁细胞中,长49~90μm。 ④栓内层细胞有的含针晶束。另可见导管、木栓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8)
化学性质根和茎中含2-羟基蒽醌(2-Hydroxy-anthraquinone)、茜素(alizarin)、茜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ether)、茜黄(Rubiadin)、茜黄-1-甲醚(Rubiadin-1-methylether)、紫黄茜素(Purpuroxanthin)、茜素-2-甲醚(Alizarin2-methylether)、1-羟基-1-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蒽醌(即乌楠醌Tectoquinone)及1-甲氧基-2-甲基蒽醌(1-Methoxy-2-methylanthraquinone)。此外,根还含茜草色素(Munjistin),光泽汀(Lucidin)以及茜黄与茜黄-1-甲醚的甙[1]。茎和叶含豆甾醇、β-谷甾醇、乌苏酸[2]以及较多的植物粗蛋白[3]。
[1] CA 1968;69:74483f。
[2] CA 1967;66: 112943d。
[3] CA 1983;98:1570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