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14:2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山桐子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尼泊尔野桐的根或树皮。野桐属全世界约140种,中国约40种。
原植物:尼泊尔野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
形态:落叶小乔木,高约5m。树皮平滑,嫩枝有黄色绒毛。单叶互生,常丛集于枝端,叶柄长8~14cm,被黄色绒毛。嫩叶带红色,叶片卵形,长12~18cm,宽13~16cm,先端尾状突尖,基部近圆形或平截,上面近叶柄处有腺体1对,上半部边缘微波状,下部全缘,下面散生黄色腺点。总花序顶生,花小,无花瓣,雄花簇生,雌花单生,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蒴果椭圆形,被黄色绒毛。种子黑色,半圆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93页.037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杂木林中。分布于贵州、云南。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根或树皮,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辛,平。
功效:生新解毒。
主治:骨结核,骨折,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或煮糯米粥食。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中药大辞典》:“治骨折,骨结核:山桐子根60~90g,捣烂敷。”
食疗:《中药大辞典》:“治狂犬咬伤:山桐子树皮30~60g。煮糯米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