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6:19:00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海芋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羞天草(《庚辛玉册》),天荷、观音莲(《纲目》),独脚莲(《分类草药性》),野芋(《岭南采药录》),痕芋头(《南宁市药物志》)。
基源:为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的根茎。海芋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有4种,其中有2种药用。
原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历史:羞天草一名首载于《庚辛玉册》,云:“羞天草,阴草也,生江广深谷涧边,其叶极大,可以御雨,叶青紫色,花如莲花”,这里所说的莲花似指在蕾,即如李时珍所说的穗如观音像,俗呼为观音莲,所述与本种颇为一致。《纲目》始称为海芋:“海芋生蜀中,今亦处处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叶如芋而有干,夏秋间抽茎开花,碧色,花中有蕊,长作穗,如观音像在圆尖之状,故俗称为观音莲……。”这里的花是指佛焰花序,碧色者应为佛焰苞,花中之蕊应为佛焰苞内的肉穗花序,据上所述,海芋即为上述原植物。
形态:大型常绿草本植物,具匍匐根茎,有直立的地上茎,基部长出不定芽条。叶多数,螺状排列,粗厚,长可达1.5m,基部连鞘宽5~10cm;叶片亚革质,箭状卵形,长50~90cm,宽40~90cm,后裂片联合1/5~1/10,幼株叶片联合较多;前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长胜于宽,1级侧脉9~12对;后裂片多少圆形,弯缺锐尖。叶柄和中肋变黑色、褐色或白色。花序柄2~3枚丛生,长12~60cm。佛焰苞管部绿色,长3~5cm,粗3~4cm,卵形或短椭圆形;檐部蕾时绿色,花时黄绿色、绿白色,凋萎时变黄色、白色,舟状,长圆形,先端喙状,长10~30cm,周围4~8cm。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白色,长2~4cm,不育雄花序绿白色,长2.5~6cm,能育雄花序淡黄色,长3~7cm;附属器淡绿色至乳黄色,圆锥状,长3~3.5cm,粗1~2cm,嵌以不规则的槽纹。浆果红色,卵状,长8~10mm,粗5~8mm,种子1~2。花期四季,但在密阴的林下常不开花。(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77页.图版14∶2-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热带雨林林缘或河谷野芭蕉林下。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自孟加拉、印度至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挖根茎。
鉴别
性状:根茎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30cm,直径3~6cm或更粗;商品多切成不规则的1~3mm厚的薄片,卷曲或皱缩,外皮棕黄色,光滑,偶有残存鳞叶,切面白色或黄白色,有颗粒状突起及波状皱纹。质硬,带胶质。气微,味淡,嚼之麻舌刺喉。以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基本组织绝大部分为薄壁组织,含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32~60cm。中柱部散有含草酸钙针晶的长圆形粘液细胞,针晶长88~112μm,维管束多为周木型,导管直径至11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03页.图373)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24小时,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展距20cm,喷1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所有斑点均为灰蓝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0页.图33)
加工炮制: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或戴手套)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5~7天,多次换水,取出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有毒成分山芋碱[1]和1种抑制胰蛋白酶的成分,分子量为37400[2]。
附 同属植物尖尾芋(A.cucullata)含多种氨基酸和焦粘酸、苹果酸、β-谷甾醇[3]。
[1] 中国经济植物志.下册.科学出版社,1961:1975。
[2] Phytochemistry 1989;28(11):3019。
[3] 中草药 198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