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钩藤

更新时间:2023-02-02 16:18:56作者:百科

钩藤

概况

异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莺爪风(《草木便方》),钓钩藤(《滇南本草》),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

基源: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带钩茎枝。钩藤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有11种,几乎全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钩藤(《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有5种: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又名无柄果钩藤。另外还有下列4种亦作钩藤药用:倒挂金钩Uncaria lancifolia Hutch.,又名披针叶钩藤(《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攀茎钩藤Uncaria scandens(Smith)Hutch.。双钩藤Uncaria laevigata Wall.ex G.Don。云南钩藤Uncaria yunnanensis K.C.Hsia

历史:钩藤始载于《别录》,列入下品,但原误作钓藤。《唐本草》云:“钓藤出梁州,叶细长,若钓钩。”《本草衍义》中云:“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纲目》云:“状如葡萄藤,以及钩曲如钩针也。”“江西、湖南多有之,扦茎即生,茎叶俱绿。”所说正是本种。

形态:木质藤本。小枝四棱柱形,无毛;营养侧枝常成对变态为钩状。叶对生,纸质或膜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椭圆状长圆形,长5~12cm,宽3~7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腹面光亮,背面常呈粉白色,在脉腋内常有束毛;侧脉6~7对;叶柄长8~12mm;托叶窄三角形,全缘,长6~12mm,2深裂,裂片窄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直径2~2.5cm;总花梗纤细,长2~5cm,中部着生数枚苞片;花黄色,5数,近无花梗;花萼长约2mm,被小粗毛,花萼裂片长不及1mm;花冠高脚碟状,长6~7mm,仅花冠裂片外面被粉末状柔毛。蒴果倒圆锥形,长6~10mm,直径1.5~2mm,被疏柔毛,近无柄。花期6~7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88页图5790)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谷溪边林中或丘陵灌丛。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大叶钩藤的花和小蒴果有柄,花间小苞片不存在。生于次生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毛钩藤的枝、钩及叶均被毛;花萼裂片线状长圆形。生于山谷林下溪畔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

华钩藤的花萼裂片长1.3mm以上,线状长圆形;托叶宽三角形至圆形,全缘,或有时顶部略凹缺。生于中海拔的山地疏林中或湿润次生林下。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白钩藤的花冠裂片外面密被粗硬毛;花序轴常分枝。生于密林下或林谷灌丛中。分布于广西、云南。

倒挂金钩的花萼裂片长2mm以上,多少呈匙形;托叶宽卵形,二裂。分布于云南。

攀茎钩藤的枝、钩及叶均被毛;花萼裂片线形至线状匙形。生于山地疏林下。分布于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印度及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双钩藤的头状花序直径横过花萼9mm以上;托叶二裂达1/3,边缘具腺。分布于广西、云南。

云南钩藤的小蒴果有柄;托叶早落,全缘,呈半圆形。生于林缘或树丛中。分布于云南。

生药

栽培:喜宜温暖而阴湿的环境,不耐严寒。适于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及粘壤土中栽种。用种子繁殖,在10~11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7~30cm开沟条播,深约3cm左右,播幅7~10cm,播后覆细土或草木灰。出苗后松土除草。露地苗床须搭棚遮阴。培育1~2年后,在春季或晚秋移栽定植,行株距各约1.7m,每穴栽苗1株,栽后覆土压紧,浇水。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越冬前须用厩肥或人畜粪水追肥。当茎藤生长在2m左右时,需搭棚架或设支柱,供攀援生长。

采集:春、秋季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茎藤,晒干,或蒸后再晒干。钩藤主产于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华钩藤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

鉴别

性状:①钩藤茎枝圆四方形,长约2cm,直径约2m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2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或钩大小不一的,基部稍圆,直径2~3mm,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气无,味淡。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 ②华钩藤茎枝方柱形,径约2~3mm,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 ③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

显微 ①钩藤粉末:淡红棕色。 1)皮部薄壁细胞延长,次生壁自初生壁脱离,呈螺旋状或不规则扭曲。其间有含砂晶细胞。 2)韧皮纤维较长,直径16~42μm,壁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 3)韧型纤维甚长,直径15~24μm,壁稍厚,木化,斜纹孔明显。 4)纤维管胞直径至20μm,壁稍厚,具缘纹孔稀少。 5)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至68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少数纹孔口相交成人字形。 6)草酸钙砂晶存在于皮部薄壁细胞中,含砂晶细胞棕色,长方形或长椭圆形,砂晶密集,有的含砂晶细胞连接成纵行。 7)木化薄壁细胞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或细长方形,直径17~72μm,壁稍厚,纹孔较大。 8)表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直径约至32μm,含有油滴状物;断面观可见较厚的角质层。(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79页.图333) ②华钩藤粉末:淡黄棕色。韧皮纤维直径约至34μm,表面有纵皱裂纹;韧型纤维直径18~22μm;纤维管胞较多见,直径约至16μm,具缘纹孔较密;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50μm;含砂晶细胞较小,砂晶较稀;木化薄壁细胞直径35~96μm。

理化:取样品粉末20g,加氨试液20ml,研匀湿润,然后装入滤纸筒,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于水浴上回流提取3小时,提取液浓缩至10~20ml,转移至装有氧化铝20g的层析柱中,任其自然流下,以氯仿-乙醇(8.2)冲洗,收集冲洗液约80~120ml,于水浴上蒸发浓缩至50ml,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0.25mol/L硫酸振摇提取,每次20ml,提5~6次,合并酸液加浓氨水10ml碱化,再用氯仿提取5~6次,每次30ml,将各次所得氯仿提取液,用同一10ml蒸馏水洗涤,合并氯仿液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再次蒸干,然后加入氯仿2ml溶解,精密加入0.01mol/L硫酸20ml稍加振摇,于水浴上挥去氯仿,冷却后加入甲红亚甲兰混合指示液2滴,用0.02mol/L氢氧化钠滴定,由棕红至黄绿色达到终点,以此作为供试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饱和的氯仿-乙醇(85-1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荧光灯下检视后,喷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于110℃烘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84页.图198-1)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钩藤(商品)中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1)、异钩藤碱(Isorhyn chophylline)、去氢钩藤碱(Corynoxetne)、异去氢钩藤碱(Isocorynox eine)、柯楠因碱(Corynantheine)、二氢柯楠因碱(Dihydrocorynantheine)、毛钩藤碱(Hirsutme)、去氢毛钩藤碱(Hirsuteine)、Akuammigine、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3α-二氢卡丹宾(3α-Dihydrocadambine)、3β-异一氢卡丹宾(3β-Isodihydrocadambine)、卡丹宾、(Cadambine)[1]斯垂特萨果碱(Strictosamide)、瓦塞乔特明碱(Vallesiachotamine)、钩藤芬碱(Rhynchophine)(2)、哈尔满(Harmane)、牛眼马钱灵(Angustoline)、牛眼马钱定(Angustidine)、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rn)[5~8]

钩藤茎、叶、钩中含钩藤碱量70.1%[2~4]

大叶钩藤含20-表异钩藤碱(Corynoxine)、20-表钩藤碱(Corynoxine B)[2]

华钩藤的钩茎含四氢鸭脚木碱(Tetrahydroalstonnine)(3)、钩藤碱(Rhychophylline)(1)、异钩藤碱(Isonhychophylline)(4)、钩藤碱N-氧化物(Rhychophylline N-oxide)、异钩藤碱N-氧化物、台钩藤碱A(UncarineA.Isoformosanine)(7)、台钩藤碱C(Uncarine C,pteropodine)(5)、台钩藤碱E(Uncarine E,Isopteropodine)(6)、帽桂木菲碱(Mitraphylline)(8)、帽桂木菲碱N-氧化物(Mitraphylline N-oxide)及台钩藤碱CN-氧化物(Pteropodine N oxide)[9]

附 钩藤叶中含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6′-阿魏酰基长春甙内酰胺、Vallesiachotamine、Strictosamide、三叶豆甙(Trifolin)及金丝桃甙(Hyperin)[10]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3;49(3):188。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 1989:610。
[3]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460。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634。
[5] 药学杂志(日) 1973;93:448。
[6] Phytochemistry 1975;14:1855。
[7] Chem Pharm Bull 1982;30:4046。
[8] Phytochemistry 1974;13∶973。
[9] 中草药 1993;24(2):61。
[10] Chem Pharm Bull 1982,30(11):4046。

本文标签:钩藤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长圆叶艾纳香
下一篇:不灰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