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2:02:08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蟾酥
名称出处:《本草衍义》
概况异名:蟾蜍眉脂(《药性论》),蟾蜍眉酥(《日华子本草》),癞蛤蟆浆(《新疆药材》),蛤蟆酥(《山东中药》),蛤蟆浆(《中药材手册》)。
基源:为蟾蜍科蟾蜍属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原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余项参见“蟾头”条。
生药采集:多于夏、秋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或放入缸中,用竹丝搅动刺激或用蒜、胡椒等物塞入其口,使刺激而分泌白浆,用竹刀刮下。收集的白浆放入圆模型中晒干,为“团蟾酥”;或将白浆直接涂在箬竹叶或玻璃板上晒干,为“片蟾酥”,质量较佳。团蟾蜍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辽宁、湖北、新疆等地亦产。片蟾酥主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性状:团蟾酥形状、大小常因地而异,通常呈扁圆形团块、饼状或扁圆棋子状(习称“棋子酥”),直径3~10cm,厚约5mm,紫棕色、紫黑色或紫红色,表面平滑。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厚约2m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一面具箬竹叶脉的平行压纹。质坚强,断面胶质状,有光泽,遇水起泡,并泛出白色乳状液。气微腥,味初甜后麻辣刺舌,粉末嗅之作嚏。均以质明亮、紫红色、断面均一、沾水即泛白色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棕色。用甘油水装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半透明不规则形碎块;以水合氯醛装置并加热,则碎块透明并渐溶化;如用浓硫酸装置,则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溶解缩小,呈透明状圆形小块,显龟裂样纹理,放置稍久渐溶解消失。
理化:取粉末适量,用氯仿提取,制备成样品液。以蟾毒精、华蟾毒精、酯蟾毒配基作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氯仿一丙酮-环己烷(3∶3∶4)。展层后,用20%三氯化锑氯仿溶液或0.065%盐酸苯肼一硫酸(85%)溶液显色,100℃烘烤5分钟,置荧光灯下检测,样品液与标准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定》.623页.图540-2)
加工炮制:酒蟾酥 取原药材,捣碎,用白酒浸渍,不断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每蟾酥10kg,用白酒20kg。 乳蟾酥 取原药材,捣碎,用鲜牛奶浸渍,不断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研粉。每蟾酥10kg,用鲜牛奶20kg。
贮藏:密闭,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蟾酥为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分泌液干燥品。蟾蜍种类较多,中国产蟾蜍大型种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大蟾蜍(Bufo bufo andrewsi)、岷山大蟾蜍(Bufobufo minshanius)。蟾酥为著名的有效中药,中国药典要求得自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因之,商品蟾酥化学成分会因蟾蜍品种、产地及采收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中国药典规定,蟾酥中的蟾毒内酯按脂蟾毒配基(C24H32O4)计,不得少于15%[1]。蟾酥的化学成分,包括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原有成分,刮取时蟾蜍皮肤上的物质,以及采制过程中的次生产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类物质,可分为蟾毒配基类及蟾蜍毒素类,另有蟾蜍色胺类、甾醇类、肽类、氨基酸、有机酸及多糖类[2]。
①蟾毒配基类(Bufogenins):此类成分研究的较早,有的可能是蟾酥采收加工过程中的产物。用中国商品蟾酥为研究原料,已发现有:脂蟾毒配基(Resibufagenin)(1)、华蟾毒精(Cinobufagin)(2)、蟾毒灵(Bufalin)(3)、蟾毒它灵(Bufotalin)、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3]、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4]另有学者从商品蟾酥50g中,分得脂蟾毒配基28g,蟾毒灵1.2g,华蟾毒精1.7g,其它3.7g[5]。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商品称“蟾立苏”用于手术期间低血压、体克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蟾毒灵(Bufalin)局麻作用较好[6]。 ②蟾蜍毒素类(Bufotoxims):此类化合物是蟾毒配基的脂肪酸酯、脂肪酰氨基酸酯及硫酸酯类物质。商品蟾酥中有:脂蟾毒配基、华蟾毒精和蟾毒灵各自的3-单辛二酸酯(Resibufogenin、Cinobufagin and Bufalin-3-hydrogen Suberate)(4、5、6)[7]以及它们的-3-丁二酰精氨酸酯(-3-succinoylarginine esters)(7、8、9)等[8]。 ③蟾蜍色胺类(Bufotenines):此在化合物具吲哚环有:5羟色胺(Se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5]。 ④其它成分:蟾酥中还有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γ-谷甾醇,粘液质、有抗酸、氨基酸等[3,5]。
附:有学者从中国花背蟾蜍Bufo naddei stauch的耳后腺分泌物中得到脂溶的南美蟾毒精(Marinotufagin)、日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砂蟾毒精(Arenotufagin)、远华蟾毒精(Telocinobufagin),还有挥发性的九碳酸、十碳酸及正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烷和十八碳二烯酸。认为其作用与中华大蟾蜍分泌物类似,但毒性较大[9]。
中国一种台湾蟾酥得自Bufo bufo asiaticus Steindschner及But bankorensis Borbour的分泌物,从中分得脂蟾毒配基(Resitufogenin)、蟾毒它灵(Bufotalin)、嚏根醇(Hellebrigenol)及脱氢蟾蜍色胺(Dehydrobufotenine)[10]。
[1] 中国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九五年版.一部.广东科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340。
[2]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9;6(3):204。
[3] 药学杂志(日) 1964;84(12):1166。
[4] Tetrahedron Letter,1968;(54):5669。
[5] 医药工业 1985;16(1):29。
[6] 中草药 1996;27(4):246。
[7] Tetrahedron Lett 1968;(54):5673,1975;(34):3017。
[8] 药学学报 1992;27(9):679。
[9]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2;9(2):98。
[10] 生药涫杂志(日) 1984;38(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