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1:55:52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蕹菜
名称出处:《南方草木状》
概况异名:瓮菜(《闽书》),空心菜(福建、广西、贵州、四川),通菜蓊、蓊菜(福建),通菜,水蕹菜(广东),藤藤菜(江苏、四川),空筒菜(贵州)。
基源:为旋花科番薯属植物蕹菜的茎、叶。蕃薯属植物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20种,药用植物约12种。
原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I.reptans(L.)Poir.]。
历史:宋《嘉祐本草》始载之。《纲目》引《本草拾遗》云:“蕹菜岭南种子。蔓生,开白花,堪茹。”又引《南方草木状》云:“蕹菜叶如落葵叶而小。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子于水中,则如萍根浮水面。及长成茎叶,皆出于苇筏孔子,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植物名实图考》载:“蕹菜详《南方草木状》,《嘉祐本草》如著录,花、叶与旋花无异,惟根不甚长……”可见蕹菜一名最早自《南方草木状》。历代本草所载形态、习性均系本品。
形态:一年生草本,蔓生或漂浮于水。茎圆柱形,有节,节间中空,节上生根,无毛。叶片形状、大小有变化,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长3.5~17cm,宽0.9~8.5cm,顶端锐尖或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偶尔截形,全缘或波状,或有时基部有少数粗齿,两面近无毛或偶有稀疏柔毛;叶柄长3~14cm,无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5~9cm,基部被柔毛,向上无毛,具1~3朵花;苞片小鳞片状,长1.5~2mm;花梗长1.5~5cm,无毛;萼片近于等长,卵形,长7~8mm,项端钝,具小短尖头,外面无毛;花冠白色、淡红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3.5~5cm;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毛;子房圆锥状,无毛。蒴果卵球形至球形,径约1cm,无毛。种子密被短柔毛或有时无毛。花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图5019)
生境与分布: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各省常见栽培,宜生长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潮湿的地方,不耐寒,遇霜冻、茎、叶即枯死。热带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一般多鲜用。
药性性味:甘,寒。 ①《南方草木状》:“性冷,味甘。” ②《嘉祐本草》:“甘,平。”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凉。”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止血。
主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 ①《南方草木状》:“能解治葛毒。” ②《医林纂要》:“解砒石毒,补心血,行水。” ③《岭南采药录》:“食狗肉中毒,煮食之。” ④《广州植物志》:“内服解饮食中毒,外用治一切胎毒,肿物和扑伤。” ⑤《陆川本草》:“治肠胃热,大便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采药录》:“治出斑:蕹菜、野芋、朱砂。同捣烂,敷胸前。” ②银蕹芦根茶(《中华药膳宝典》)治痄腮:银花12g,蕹菜60g,鲜芦根30g。以上3味药共煎水,去渣、滤液。将适量白糖放入滤液中,搅匀代茶饮。
单方应用:①《岭南采药录》:“治鼻衄:蕹菜数根,和糖捣烂,冲入开水调服。”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痔疮、脱肛:蕹菜1000g,煮烂取汁,加白糖120g,共煎如饴糖状。每日2次,早晚服。”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虫蛇咬伤或烧伤:蕹菜洗净,捣烂,取汁250ml加白酒25ml服,取渣敷伤外。或蕹菜、食盐各适量,共搓烂,擦患处。” ④《闽南民间草药》:“治皮肤湿痒:鲜蕹菜,水煎数沸,侯微温洗患部,日洗1次。”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物中毒:鲜根或鲜全草500~1000g,绞汁服。”
食疗:《食物药用指南》:“治肠胃湿热,大便秘结:鲜空心菜洗净,切段炒食,或烧汤食用,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