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1:43:45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蔓荆子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异名: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蔓青子(《中药材手册》),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蔓荆的果实。
原植物:蔓荆Vitex trifolia L.。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形态:蔓荆为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植株高1.5~5m,芳香。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叶对生,常为3出复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5~9cm,宽1~3cm,全缘.上面绿色,有毛或近无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长3~15cm,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顶端5浅裂,外面有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及喉部有毛,花冠管内有较密的长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子房无毛,密生腺点。核果近球形,成熟时黑色,萼宿存,外被灰白色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94页.图514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700m的山地路旁或林中。分布于广东及云南。
单叶菱荆与蔓荆的主要区别为茎匍匐,节处常生不定根。单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近圆形,全缘。长2.5~5cm,宽1.5~3cm。花、果的形态同蔓荆。花期7~8月,果期8~10月。(图见《山东经济植物》.373页.图428) 生于沙滩、海边及湖畔或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生药栽培:对气温和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用湿润的细沙掺混贮藏。3~4月播种育苗,按行距33cm开深约7cm的条沟,将种子拌入细土或草木灰中,匀撒沟里,每亩用种量2.5~3kg。播后覆土2~3cm,盖草保湿,经常浇水,40天左右出苗揭草。齐苗后注意除草松土、追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在晚秋或早春进行定植,按株行距各0.7~1m开穴,深33cm,放入厩肥或堆肥,上盖细土,每穴栽苗2~3株,覆土踩紧,并浇定根水。也可选用2年以上粗壮枝条,剪成长30~50cm的插条,于3月或8月前后扦插,培育1年后可移栽定植。生长期中,在植株封行前,每年勤除草、松土,追肥3次。封行后,每年冬季需剪去枯枝、徒长枝,并穴施堆肥和培土。
采集: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杂质,生用或清炒用。单叶蔓荆子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三叶蔓荆子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
鉴别
性状: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绒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顶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绒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微辛,略苦。以粒大饱满,气香者为佳。
显微 单叶蔓荆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含棕色颗粒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密布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柄1~2细胞;偶布非腺毛,1~3细胞,具壁疣。其下为2~5列薄壁细胞,亦含棕色颗粒物。内果皮细胞大,类圆形,壁稍厚,木化;其内散有维管束,排列规则,呈环状。内果皮为3~6列类圆形或分枝状石细胞,延伸至内侧将种子包围。果实中轴部分有2~4个周韧维管束。果实分4室,每室有种子1枚或不育。种皮外表面为1列扁小薄壁细胞,其内为2~5列网纹细胞。 三叶蔓荆果实横切面:维管束排列不甚规则,略呈环状。其它与单叶蔓荆略同。(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83页.图435)
单叶蔓荆子果实粉末深灰棕色。 ①石细胞为内果皮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近无色、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呈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棱形、纺锤形或长条形,有的边缘凹凸或呈短分枝状,直径9~65μm,长至171μm,壁厚5~22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较细密,胞腔狭小,大多含1~数个细小草酸钙方晶,也有含15个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3~13μm。 ③果皮薄壁细胞成片,有时与石细胞相连,近无色或淡黄色。呈类圆形、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直径19~70μm,壁厚1.5~6μm,有时呈连珠状,木化,纹孔明显,孔沟较稀,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④果皮表皮(外果皮)断面观细胞略呈长方形,被角质层,外缘细齿状;表面观呈类多角形,表面具细密角质条纹,可见毛茸式圆形毛茸脱落痕。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至39μm,副卫细胞约至9个。 ⑤非腺毛位于果皮及宿萼。1~5细胞,平直,少数弯曲或倒状,完整者长36~191μm,直径9-23μm,壁稍厚,有疣状突起,以顶端细胞较密,足部稍皱缩,埋入表皮。 ⑥腺鳞主要位于宿萼及果皮。头部4细胞,直径36~63μm,角质层与细胞壁的间距约3~9μm,常皱缩或破裂;柄部极短,单细胞,直径18~22μm。另有少数小形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4~38μm;柄部1~3细胞,直径13~24μm。 ⑦网纹细胞表面观呈类长圆形、类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27~52μm,外平周壁具网状增厚,微木化,纹孔条状,排列较整齐。(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93页.图240)
理化:取单叶蔓荆子、三叶蔓荆子粉末各1g,加10ml丙酮冷浸4~6小时,滤过,浓缩挥干后,加1ml丙酮溶解,制备成样品液。对照品为蔓荆子黄素。吸附剂为0.3%CMC-硅胶。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醋(3∶2),展距10cm。展层后置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或用2%香草醛硫酸液显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84页.图437)
加工炮制: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白膜(宿萼)呈焦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搓去白膜,筛净灰屑。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蔓荆果实含蔓荆碱(Vitricine)[1]、卫矛醇(Dulcitol)、香草酸(Vanillicacid)等;叶中含挥发油,另尚含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5,7-二羟基-3,6,3′4′-四甲氧基黄酮、5-羟基-3,7,3′4′6′-五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3′-O-β-Dglucuroside)[2]、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桃叶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荆甙(Agnuside)、黄荆素、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1]。 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果实中含黄荆素(Vitexicarpin,即蔓荆子黄素、紫花牡荆素,Casticin)[3,4]、蔓荆子碱(Vitricine)、氨基酸等[2];种子含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黄荆素、蒿定(Artemetin)[5]等;叶中含蔓荆素、γ-氨基丁酸、蔓荆子碱、木犀草素-7葡糖糖甙(Luteolin-7-glucoside)[2]、蔓荆呋喃萜(Rotundifuran)、前蔓荆呋喃萜(Prerotundifuran)等成分[6]。 另有文献报道从蔓荆果实(Viti cis Fructus)中分得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茴香酸(p Anisic acid)和香草醛(Vanillin)[7]。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14。
[2]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73。
[3] 和汉生药 1971:60。
[4] 药学杂志(日) 1967;87(11):1429。
[5] CA 1979;89:87171u。
[6] Chem Lett 1973;9:937。
[7] 生药学杂志(日) 1989;4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