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1:42:02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刺猬皮
名称出处:《本草原始》
概况异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基源:为刺猬科猬属动物刺猬,大耳猬属动物短刺猬或大耳猬的皮。
原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球子、刺鱼(《中国药用动物志》)。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又名达乌尔猬、猬鼠、刺球子、毛刺(《中国药用动物》)。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又名猬鼠、刺球子、毛刺。
形态:刺猬体形肥短,体长约22cm,尾长约2cm。体重200~900g。头宽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其周围的刺长。身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脸部色较深,呈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分两类:一类为纯白色,较少。另一类基部为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故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长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生境与分布:刺猬广泛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丛或草丛等处,但以平原丘陵,灌木、草丛为多,作窝于低洼地或山谷倒木、树根或石隙、墙脚下。窝内铺以树叶、干草、苔藓等物。白天躲藏于窝内,早晚多在阴湿之地活动,甚则入室。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短刺猬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较长,其长超过周围尖刺。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及半荒漠地区和灌丛中。夜间活动,黄昏时分开始出来,一直到次日早晨都在觅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山西等地。
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约170~230mm。吻部甚尖,耳甚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明显长于周围之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到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种类。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主要在夜间活动于菜园、芦苇、灌丛中。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后用脚紧踏刺猬使其伸展,用利刀剖腹剥皮,割去四肢及头部,将皮翻开,使毛刺向里,挂通风处阴干即成。不能日晒,以免油脂溶化走油,影响质量。
鉴别:多呈板刷状或筒状,外表面密生错综交叉的棘刺,刺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刺基部向内突起,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刺猬皮 取原药材,用碱水浸泡,洗刷干净,润透,切成寸方小块,干燥。 ②滑石粉炒刺猬皮 将滑石粉置锅内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刺猬皮,不断翻动,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每刺猬皮100kg,用滑石粉40~50kg。 ③砂炒刺猬皮 将砂置锅内,加热至滑利状态,投入刺猬皮,不断翻动,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此外,尚有哈粉制、土制、炒制、制炭、醋制、酒制、油制、甘草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皮上层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所成。下层的真皮层由胶原(Collagen)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