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木耳

更新时间:2023-02-02 21:37:43作者:百科

木耳

概况

异名:檽(《神农本草经》),桑菌、木麦(《别录》),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檽,桑耳(证类本草》),木纵、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

基源:为木耳科木耳属真菌木耳、毛木耳的子实体。

原真菌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又名米给沙木(蒙语)及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又名五木耳(《别录》)。

历史:木耳《本经》始载,另《别录》谓:“五木耳生犍为山谷。”《本草经集注》曰.“五木耳,而不显言是何木。惟老桑树生桑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者人采以作菹,无复药用。”唐《新修本草》:“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纲目》亦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仍湿热余气所生。”按上记述,可见历来所指的木耳实非仅指一种。而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指木耳及毛木耳二种。

形态:木耳子实体薄,有弹性,胶质,半透明,中凹,常呈耳状或杯状,渐变为叶状,平滑或有脉状皱纹,红褐色,直径可达12cm,干燥后强烈皱缩;子实层为深褐色至近黑色,不孕面为暗青褐色,上面密生极短而不分隔的柔毛,向顶端细尖,基部膨大,褐色,向上色渐淡,40~150×4.5~6.5μm,膨大处直径约10μm。担子(下担子)长圆柱形,50~62×3~5.5μm;担孢子长圆形或弯长方圆形,透明无色。(图见《中国药用真菌》.56页.图18)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腐朽的多种阔叶树种的树干上,现多栽培。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主产于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区。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毛木耳与木耳主要不同处为:毛木耳子实体韧胶质,较厚,下表面的柔毛比木耳为长。(图见《中国药用真菌》.58页.图19)生于山林及庭园中各种阔叶林的朽木上,现多用人工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显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木耳含总氨基酸11.50%、蛋白质13.85%、脂肪0.60%、碳水化合物66.22%、粗纤维1.68%、胡萝卜素、K、Na、Ca、Mg、Mn等元素、维生素B1、B2原维生素A。还含有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lin)、鞘磷脂(Sphingomyelin)、麦角甾醇、22,23-二氢麦角甾醇、原维生素D2及多种单糖和甘露聚糖(Mannan)[1]。另含具β-1,3葡聚糖主链的抗肿瘤活性多糖[2]以及黑木耳多糖(简称AA)[3]

毛木耳含有总类脂,其中中性类脂61%,磷脂24.1%,糖脂4.9%[4]。果实中含β-1,3-葡聚糖类,具抗肿瘤活性(腹水瘤180)[5]

参考文献

[1] 食品科学 1985;72:54 。
[2] CA 1986;104:136078e 。
[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8;20(6):614 。
[4] CA 1988;109:91579d 。
[5] CA 1979;91:P106605v。

本文标签:木耳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上一篇:苍耳子
下一篇:菟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