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野菊花

更新时间:2023-02-02 21:22:02作者:百科

野菊花

概况

基源: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ul.

余项参见“野菊”条。

生药

采集:秋、冬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四川、广西、山东。

鉴别

性状:干燥的头状花序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加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聚酰胺G板上。以刺槐甙为对照品,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9∶1∶0.1),置于紫外灯下检测。(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42页.图240)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花含野菊花内酯(Yejuhua lactone)[1]、胡萝卜甙、刺槐素(Acacetin)、库曼豚草素A(Cumambrin A)、1-山酸甘油脂(Glycervl-1-monobehenate)、棕榈酸、野菊花醇(Chrysanthemol)[2]、刺槐甙(Acaci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槲皮素葡萄糖甙[3]、刺槐素-7-O-β-D-半乳糖甙[4]、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苦味素、α-侧柏酮、挥发油、维生素A原类物质及维生素B1[5]

附 甘野菊和岩香菊中均含刺槐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槲皮素葡萄糖甙[3]和挥发油[6]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7;22(1)∶67。
[2] 药学学报 1987;22(11)∶837。
[3]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2;14(3)∶259。
[4] Phytochemistry 1981;20(7)∶1760。
[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44。
[6]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11。

本文标签:野菊花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瑞莲草
下一篇:地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