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1:14:13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龙眼肉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龙眼、益智(《本经》),密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亚荔枝(《开宝本草》)。
基源: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的假种皮。龙眼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有4种。
原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Nephelium longan Camb.)
历史: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为龙眼的干燥假种皮。始载于《本经》,列入中品。《证类本草》载:“《图经本草》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生荔枝处皆有之,木高一丈许,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壳青黄色,文作鳞甲,形圆如弹丸,核若无患而不坚,肉白有浆,甘甚美,其实极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一名益智,以其味甘归脾而能益智耳,下品自有,益智子非此物也。”综上记载,龙眼即今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果实。龙眼是我国南部和东南部的著名果树之一,常与荔枝相提并论,栽培历史已久。仅次于荔枝之多,目前受好评的有广东的石峡龙眼;福建的普明庵、乌龙岭和油潭本等地产品。
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m以上。幼枝被锈色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0cm,3小叶2~5对,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15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暗绿色,嫩时褐色,下面通常粉红色。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白色,直径4~5mm,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核果球形,直径1.5~2cm,外皮黄褐色,粗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7~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636页.1300条图)
生境与分布: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一般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生药采集:7~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以8、9月为盛产期,采后晒干或烘干,除去壳核,取假种皮晒至干爽不粘。亦有将采收的果实,除去果皮及核,取假种皮直接晒干。药材主产于福建晋江、南安、同安、莆田、仙游、惠安,广西玉林、桂平、岑溪、博白、平南、苍梧。
鉴别
性状:假种皮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片长约1.5cm,宽2~4cm,厚约1mm;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皱缩不平,一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味甜。以片厚、柔润、色棕褐、甜味浓者为佳。
显微 假种皮:外表皮细胞1列,横切面观略呈方形,表面观垂周壁有时隐约可见细小念珠状增厚;内表皮细胞1列,横切面观壁稍厚,外被较厚的角质层,表面观细胞形状不一,垂周壁念珠状增厚,有时可见平周壁上有大的圆纹孔。内外表皮间为多列大形条状薄壁细胞,直径约至147μm,中央的薄壁细胞不规则径向排列。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中有时含细小草酸钙结晶,呈杆状、棒状、针状、菱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3μm,长5~17μm。(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85)
理化:取假种皮样品粉末0.1g,加70%乙醇1ml,振摇浸渍20分钟,放置,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1%CMC板上,并以蔗糖,葡萄糖为对照,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邻苯二甲酸苯胺溶液,加热后葡萄糖显棕色;喷以α-萘酚硫酸液,加热后蔗糖显蓝紫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10)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果肉(干)含水分0.85%,可溶性部分79.77%,灰分3.36%,可溶性物质中,有葡萄糖24.91%、蔗糖0.22%、酸类(以酒石酸计)1.26%、含氮物(其中含腺嘌呤和胆碱)6.309%等。其它尚含有蛋白质5.6%和脂肪0.5%[1]。还含原维生素A、维生素B[2]。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9。
[2] 福建药物志.第一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