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三国》读后感8篇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11:47:49作者:百科知识库

《三国》读后感8篇500字

整理了读《三国》有感、《三国演义》读后感(523字)、三国演义读后感(524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29字)、三国演义读后感400至(530字)、以好书为友,于博览同行——读《三国演义》有感(531字)、看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32字)等500字左右的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品《三国》_522字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成语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如: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又如:老子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打了十几年天下,凭什么快到手中的果子让给别人吃?——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成语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稞(棵)松树。”又如:就这样铁路总公司的第七次的股东大会摇身一变变成了川汉铁路的“保路同志会”。——郭沫若《反正前后》

《三国演义》读后感_523字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刘备推荐他,于是,刘备很希望能见到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前去拜访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庄院前,前去敲门,不料出来一个小童,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听了非常失望,在张飞、关羽的劝说下无奈的离去;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前去拜访。这是正是隆冬,这次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诸葛亮昨天刚刚去和朋友游玩去了。于是,刘备就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张飞和关羽等人一齐来劝阻刘备不要再去,但是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非常坚决,让张飞和关羽不得不再跟着刘备去拜访。这次,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便下马步行。三人来到山庄,小童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听,便在门外等候。半天后,诸葛亮睡醒了,刘备急忙拜跪,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才如虎添翼,进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刘备之所以能把诸葛亮这种奇才请到,是因为刘备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总结了一个道理: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成语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如:清·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又如:清·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拚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得迟,实在收效最速。”

三国演义读后感_524字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是这样的。

诸葛亮第一次气周瑜时,是因为诸葛亮把周瑜想要的南郡先得到了,又连夜用兵符调出了荆州、襄阳的兵,叫关羽、张飞把城夺了。周瑜怒发冲冠,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正中孔明一气之计。

第二气是因为周瑜献策,请孙权假装将妹妹许配给刘备,等刘备到南徐结亲时,将他押下,来换荆州。孔明知道此事后,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刘备依计行事,娶了孙权之妹,顺利回到荆州。周瑜大怒,这是孔明二气周瑜。

这第三气是因为,曹操看刘备得了荆州势力日益壮大,为了使刘备、孙权相争,于是上朝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身为太守后要讨还荆州。于是带领水陆大军五万来到荆州城下,赵云告诉他说,孔明已经知道他的计策派他在此等候,此时关羽、张飞、黄忠、魏延从四路杀来要活捉周瑜。与此同时孔明派人送信来,圈周瑜勿取西川,以免曹军趁机而入。周瑜此时气病交加,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喊数声而死,终年三十六岁。

通过这个故事使我认识到:周瑜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只是做事太冲动,暴躁易怒,嫉妒心、攀比心、报复心太强,这些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万万不能有的!我们要像诸葛亮学习,大智若愚,能屈能伸,全面考虑问题,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语大智若愚: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意指指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语本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源]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据《苏轼文集·卷四七·启》引)伏惟致政观文少师。全德难名,巨材不器。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而乃力辞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典故]“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於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後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後,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後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成语大勇若怯: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如: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又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_529字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感受良深。《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三国时代的群雄争霸的故事。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备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关羽,直爽豪迈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有别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刘备写得十分仁义,还携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携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义君子,只是为了取得民心,这样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刘备太喜欢哭了,简直是“哭神”。在《三国演义》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丧气事就哭,这样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刘备太依靠诸葛亮了,什么事情都交给诸葛亮。人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重视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个依靠,找个有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而已。《三国演义》说曹操是奸雄,可我认为他才应该是大英雄。他很重视人才,许攸来投靠他,他连鞋子都没穿就去接待他。刘备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才智来管理军队,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成语有勇有谋:既勇敢,又有智谋。形容人智勇双全。如: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八回:“黄文金见秀全议论不凡,从行的又皆有勇有谋的人物,更自叹服。”又如:肖飞虽然是心灵腿快,有勇有谋,但是这个任务他总觉着有不小的困难。——刘流《烈火金钢》第十二回

成语老奸巨猾:老奸巨猾[lǎo jiān jù huá],意指“老奸巨猾”之“奸”,典源作“奸”。“奸”,义同“奸”。形容人世故老练、极为奸诈狡猾。语本《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源]《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於其术者。[典故]“老奸巨猾”原作“老奸巨猾”。“奸”,义同“奸”,即为邪恶、狡诈之意。“奸猾”指奸诈狡猾的人,《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即是指灌夫勾结奸诈狡猾之人,危害百姓,累积了万贯家财,横行於颍川一地。到了宋代的《资治通监》则有“老奸巨猾”的用法,书中描述唐代宗室大臣李林甫的为人,他在玄宗时做宰相,由於心思细密,狡猾诡诈,常一边对人甜言蜜语,又背地里陷害他。见到皇帝对谁宠幸,就极力巴结;当对方的权位对自己有威胁时,就设计铲除。李林甫这样厉害,就连人生经历丰富、非常狡猾的人都无法幸免。後来“老奸巨猾”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老奸巨猾”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世故老练、奸诈狡猾。

三国演义读后感_529字

文/张尧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成语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如:《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又如: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

成语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如:《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又如: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毛泽东选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至_530字

看着《三国演义》,我心中却又莫名其妙地涌出另一个梦想……

我带着采访本来到诸葛先生的住所――隆中的一所茅屋,诸葛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我们的谈话很快就开始了。

“诸葛先生,您知不知道您在我们心中就像神一样!”

诸葛先生爽朗地笑了:“傻孩子,我哪里是神呀?我与你们一样,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呵呵呵……”

“那为什么您像未卜先知似的,能提前知道刮东风、起大雾呢?”

“噢,那只不过是因为我学过一些自然常识方面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天气,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做到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不过疑问马上又出现在我的脑海,“可为什么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呢?”

“我想是因为……”诸葛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由于我们许多人并不注意自己的全面发展,”只认为能在某个方面突出就行了。其实不注重全面发展是会影响特长的发挥的。

“噢……诸葛先生,有个问题希望您不要介意。有句话这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知您怎么看这句话?”

“哈哈……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也许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东西,但并不是说我什么都知道。小朋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一定能成为十分出色的人。”

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又如: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成语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如: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卖弄杀《周易》阴阳谁似你,还有个未卜先知意。”又如:有这等事,真个未卜先知! ——明·许恒《二奇缘传奇》二

以好书为友,于博览同行——读《三国演义》有感_531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题记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我自从跟妈妈一起去超市时看到这本书,我便如痴如醉喜欢上了这本书。终于,在我千万种理由下,妈妈被我说服了。给我买下了这本书。

一回家我便津津有味地捧起这本书。里面的情节十分吸引我,“苦肉计”、“空城计”、“草船借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我一看便是几个小时。终于,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感触极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关羽。书中对他面貌的描写也非常短。只有开头的那一段“丹凤眼,卧蚕眉”一笔带过。很多人认为关羽投靠曹操是不忠的行为。其实,关羽是为刘备家属的安全才投靠曹操的。而且,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时,便不知千里万里地去寻找刘备。我觉得这不仅不能不算忠心,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心。就像文中说的“刘备的处境不比曹操好,可能曹操会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关羽要弃曹操,而去寻刘备?这就是他对刘备忠心的最好证明!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像望远镜,书籍就像一盏明灯。以好书为友,塑造美好心灵;与博览同行,开阔广博视野。快去读书吧。

成语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又如: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成语难能可贵: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如: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又如:乃墨子于小故一条已能如此,是亦难能可贵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看三国演义的读后感_532字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成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拟定作战策略,获取战斗的胜利。如:《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又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如单二哥、王伯当,都是将之才;若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恐还未能。”

成语苦肉计: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如: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又如:今日痛打黄盖,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三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