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7:36:40作者:百科知识库
搜集整理了读《幸福》有感、低头找幸福读后感(1351字)、做幸福的老师读后感(1368字)、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1395字)、幸福是什么——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1402字)、幸福与教育读后感(1408字)等1300字、14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低头找幸福》这本本书,讲述了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愈正强老师成为名师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故事。
也许,正如愈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句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第三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每一个人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不同的气息,可能就是这本书的气息让我感觉到很亲切很舒服,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低头找幸福》。
不知什么原因,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因为大量阅读而积累财富的人。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只有知识才能包装的、来不得半点做作的儒雅。俞正强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但是,他博学、好读。于是,俞老师这条“书虫”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做茧”、“化蝶”。读书和思考成为了俞老师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俞老师独到的教学见解。比如,他认为人类的学科应该分为:物的科学、心的科学和灵的科学。物的科学是指可度量的、可测量的;心的科学,是不可度量但可感受的;灵的科学就是很难感受,却可以感悟的。其中,有一定的佛家思想在起作用,也有一定道理。我以为这是他看事物的角度很不一样的体现。
愈老师还有很多“谬论”,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的观点。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很少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记得我念师范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曾在我们班做过调查,发现全班只有2名同学是自己选择念的师范,其余都是因为环境或家庭各种不同因素来到教育界的。这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小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
这本书的文风让我感觉是在聆听一位一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校长在轻轻讲述自己的经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的成长过程,一位校长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平凡,很普通,但绝不平庸!
成语丰功伟绩:丰:大。伟大的功绩。如:清·张春帆《宦海》第六回:“这位章制军在两广做了几年,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又如: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成语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如:《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又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时间去看,或者说自己没给自己挤出那样的时间来学习。这个假期,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有了这个规定,也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这样的压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写一本书的读后感,这样宏大的工程我自恃不敢尝试,还是从读序有感开始吧!“重复他人的话语,无异于鹦鹉学舌;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陶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即使读的书再多,也不过是前人文字和观点的堆积罢了。陶老师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思考对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起来,照搬是万万不可的,借鉴也要慎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充分分析自己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找出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生命不是对既有状态的重复”。仔细想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在重复着自己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驴拉磨一圈圈转的日子是多么的乏味,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呢?陶老师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多么自信的话语,多么豪迈的气魄!作为我们,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也有一丝华彩,即使是星微的一丝亮光,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积累一点文化资本。让自己的心在岁月的磨砺中仍然能感受温暖的来临。
陶老师说:“千万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要故作高深。”是的,我们读陶老师的文章,感觉就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讲述人生的故事,陶老师的语句真实、自然、质朴无华,似山涧流水,叮咚悦耳。陶老师说,十年前,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曾有意用上一些华丽的词句,可是在今天的他看来那是令他羞愧的事。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回归的陶老师,看到了正逐渐和自然融合为一体的陶老师,我一直坚信文风彰显人性的说法,觉得陶老师的自然质朴文风和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语句中那股透心的爽颇有相似之处。
也曾有过捧书阅读到深夜的时候,那只是因为我喜欢;也曾尝试着去背诵《论语》《老子》,那是因为我想倾听圣人心声,领悟他们的思想律动,让浮躁的我在圣人如水的心境中感受一丝超然;当课堂上的我捉襟见肘时,当我的微笑不再让孩子着迷的时候,教育类的专业书籍又走进我的书架,我对自己说,我只是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读了陶老师《做一个幸福教师》才认识到,一个幸福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资本,那样他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一个幸福的教师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那样他的教学才不枯燥,他才能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及时传达给学生,他的课堂才有吸引力;一个幸福的教师还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只有心的宁静,才不会被外界纷繁的世界所诱惑;一个幸福的教师必须有着高度使命感,使命感让他愈挫愈勇,让他心怀高远。
轻轻合上书,一个轻微的游丝样的声音飘过来:我距离幸福还有多远?我默默地记下曾经帮过我的长者,正在鼓励着我的朋友,始终鞭策着我的领导,记在心底,从不敢忘却,也很少提起。我知道我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默默地记着,并且努力不要辜负了他们。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只要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我距离幸福还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踮起脚尖,我就会距离幸福更近一些。
成语游刃有余:游刃有余[yóu rèn yǒu yú],意指比喻做事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语本《庄子·养生主》。[源]《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典故]先秦哲学家庄子喜欢用寓言来启发人们的智慧,他在〈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让人们了解理想的人生观到底是什麽。这则寓言的内容大意是说:庖丁为文惠君分卸一头牛的肢体,不仅动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发出的声音更像是最好听的音乐。文惠君不由赞叹地问:“你是怎麽办到的?”庖丁说他所喜欢的是“道”,已经比技巧更进了一步。刚开始解牛的时候,眼睛所看的无非就是头牛,根本无从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领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结构。到了现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视,纯粹运用精神感觉来动刀了。循着牛体天然的组织结构,削劈筋骨间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节的孔穴,牛就分卸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连牛体脉络相连以及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未曾触及,更不用说会去伤到大骨头了。一般好一点的厨子,每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切割的方式来解牛;普通一点的厨子,每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用硬砍的方式来解牛。以硬碰硬,刀刃当然容易受损。我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分卸过几千头牛,却仍然像刚磨利的刀,一点损伤都没有。那是因为我拿的是一把没有厚度的刀,进入牛的复杂组织,在经络血脉的空隙中,到处游走,可以挥洒自如,还觉得很宽绰而有余地。所以十九年来,都不必换刀。虽然如此,每次遇到筋骨支错聚结、难於处理的地方,我仍然会集中注意力,小心谨慎地用刀,等挑开关键处,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开了,就像土块堆积在地面上一样,“ㄏㄨㄚˋ”的一声,牛就解好了。这时候,我拿着刀站在分卸完毕的牛肉面前,东看看西看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然後才会把刀擦拭乾净,收藏起来。在这则寓言中,庄子用牛的组织来比喻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想在纠结难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伤害,得拥有一把用智慧锤链出来的“无厚之刃”。文章中,庄子用“游刃必有余地”来形容庖丁运使无厚之刃的自由挥洒,比喻处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来就从这里演变成“游刃有余”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
成语捉襟见肘:捉襟见肘[zhuō jīn xiàn zhǒu],意指“捉襟见肘”之“襟”,典源作“衿”。“衿”同“襟”,露出。“捉襟见肘”形容人衣衫破败,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语本《庄子·让王》。後用“捉襟见肘”比喻短缺不足、穷於应付的窘态。[源]《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縕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韩诗外传·卷一》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典故]“捉襟见肘”的意思是说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烂,才抓住衣襟免於露胸,又露出了手肘。《庄子·让王》篇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带就断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来;穿上鞋子,脚後跟又钻了出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後来“捉襟见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衣衫破败,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韩诗外传·卷一》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着贫苦的生活,“振襟则肘见”,但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求学、求道的快乐中。其中“振襟肘见”一语,跟“捉襟见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现今则常用“捉襟见肘”比喻困乏不足、穷於应付的窘态。
最近的自己被各种各样的压力所笼罩着,虽已是放假,但自己的内心丝毫没有一点放松。内心的烦躁让自己对各种人和事都产生消极的思想,我很厌烦但是我却找不到走出这种思想的出口,正当我焦躁之际,我的他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说让我好好看看,让我看完这部电影在来审视自己。
我决定静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最初也是冲着“幸福”二字去的。很喜欢“幸福”这个词,每每听到或者失意不快时想到它,心中便一片温暖,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晒到了太阳,不知不觉就暖洋洋的。幸福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个问题问得千篇一律,答案却总莫衷一是。有人说,幸福是自私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那片刻的快感,形容的十分贴切。每个人对于自己心中幸福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电影中我们的主人公到底是如何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呢?对于哭点和笑点都很低的我来说,观看《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流了不少的眼泪。电影一开始呈现给观众的就只是简简单单的画面,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芸芸众生的生活,贫困的家庭,简陋的住房,喧闹的大街,争吵,奔波……但是我的情绪却被这平淡的故事情节一点点的感染着。主人公克里斯接二连三的戏剧般的倒霉遭遇让人啼笑皆非,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保障,他每天都提着一台看起来笨拙沉重的仪器,奔命于各家医院,推销他的骨密扫描仪。因为一次偶然的错误的信任,他把仪器暂托付给一位流浪歌手照看一会,可是却被那位流浪艺人悄悄带走了。从此以后他的奔跑人生就开始了,为了追回被那位流浪艺人带走的仪器他在奔跑,为了追回在被地铁门卡掉的一台仪器他在奔跑,为了逃掉十几块钱的打车费而奔跑,为了赶公交车车去救助站排队住宿而奔跑,这一连串的奔跑镜头让人渐感疲惫和辛酸。
接下来,妻子的无奈离开,房东的绝情驱赶,无处可归的克里斯不得不躲进厕所过夜,这个场景让我心酸至极,心酸的甚至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不选择放弃,换个角度去生活。可是这也许就是每个人对于自己心中的幸福向往的巨大动力和意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他的追求和奋斗的历程也会有很大不同。而克里斯面对困难和追求幸福时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每个人都很震撼。也正因为此,他最终追求到属于他的幸福。
如果说看到克里斯不得不在厕所过夜的场景而流泪,是因为心酸难过的话,那么另外一个让我流下眼泪的场景是,当他被叫到办公室被告知正式被证券公司录用,成为真正的证券经纪人的那一刻,克里斯抑制不住的激动,红了的眼圈,似乎不知所措的颤抖的手与老板握手,然后走向大街,大步的走路,默默的流了泪,还要给自己鼓掌。这是令人感动喜悦的流泪。结局是好的,他给人了一种莫大的希望,让人们看到真正的付出最后有了好的收获。克里斯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凭借着他的信仰,意志和坚定乐观的态度追求到了他的幸福。
当自己认真看完这部电影时,心似乎平静了一些,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失意,生活的窘迫,爱得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
我应当向克里斯学习,相信希望,相信未来,乐观的面对困难。即使不要像克里斯那样置之死地而后生,歇斯底里的疯狂的追求着幸福,但是至少要学会他的精神,他生活的态度,无论怎样都要微笑着面对生活。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现在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成语惶惶不可终日: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如: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又如:义军进逼京城,吓得朝廷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崇祯上吊,皇城禁军作鸟兽散。
成语千篇一律:千篇一律[qiān piān yī lǜ],意指“千篇一律”典源作“千篇一体”,指许多篇诗文都是相同的格式、体裁。语本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晋司空张华诗》。後用“千篇一律”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无变化。[源]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晋司空张华诗》其源出於王粲。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典故]“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体”。《诗品》一书,是南朝梁锺嵘所撰,品评古今五言诗,自汉、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论其优劣,分上、中、下三品。这一篇是在品评西晋时代张华的诗作,说明张华的诗风主要是模仿王粲,诗歌的形体讲究铺排对偶,词藻华美;即使内容平凡,但却用字斟酌,致力於华美的文字。虽然颇负盛名,然而一些有识之人,还是对於他诗作中儿女柔情太多,风云慷慨之气太少而感到遗憾。谢灵运也曾经说过,张华的诗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实都是同一种风格体式。後来“千篇一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无变化。
幸福是什么?
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幸福,有着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有人给你安慰;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失败丧气的时候,有人给你鼓励;还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但读了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对幸福,有了另一种理解。
一个除夕的夜晚,下着大雪。一个小女孩穿着一双大拖鞋,手里拿着一大把火柴。她正饱受着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她一个小钱。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沿街弥漫着烤鹅的香味,因为今天是除夕,而小女孩却不能回家。小女孩在一个角落里坐了下来,不过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她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一划,火柴燃出了火花。小女孩仿佛自己坐在火炉前,里面的火烧得正旺。突然,火炉消失了,只剩下一小截烧剩的火柴梗。小女孩又点燃了一根火柴,火光照在墙上,墙变透明了。她看到了一个桌子上放着一盆烧鹅,肚子里塞满了梅子和苹果。突然,那只烧鹅从盆子里跳了出来,径直朝小女孩走了过来。这时,火柴灭了,一切又没了。一次接一次的幻想,让她看到了生前关爱自己的奶奶。奶奶把小女孩抱了起来,越飞越高,来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国……
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这个开阔的世界,但是却能温暖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在小女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饥饿,在她的眼前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献给她。她,也是幸福的。虽然,她以前饱受寒冷与饥饿,但在死亡线上,她看到了她最喜欢的外祖母,她感觉到了温暖,感觉到了喜悦,感觉到了爱,这足以证明,她是幸福的,哪怕,那幸福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妇女,经常到她妈妈那儿诉苦,抱怨她的丈夫对她不好,小两口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可她的妈妈并没有替女儿感到不平,相反她还认为女儿如今很幸福。她的妈妈悲伤地回忆着往事:“还记得在你很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一去就是几个月,就在战争期间,传来了一个噩耗,你的父亲战死在沙场上。当时我感到十分痛苦,我只盼着你父亲回来,哪怕是少了一只腿,我也谢天谢地了。”
幸福,近在咫尺,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发掘,就会发现,幸福,并不遥远,甚至,轻轻触碰,幸福就在你的生活中膨胀。
生在城市的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倾听老师的谆谆教导,能够,能够享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我们仍不满足,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幸福,一味地要求别人,使悄然而至的幸福又远离而去。而生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我们眼中,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似乎上天一点也不眷顾这些可怜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落后,使他们面临着失学的危机,他们不指望能够像我们一样,只望能够上学求知识,这就是他们的幸福,平平淡淡的幸福。你难道能说,他们比我们不幸,他们不曾拥有幸福?
生活中一件事,你为别人做的,别人为你做的,不管是家人,朋友,认识的,陌生人,可能都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上帝的礼物,是每个天使在人们心中悄然种下的梦。每个人都拥有幸福,关键是你是否去细心体会幸福。
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在你身上。但幸福同时也长着一双翅膀,随时随地都会与你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把握幸福,即使它多停留一秒钟也好!
现在,心中已不再迷惘,我明白了,幸福!?
成语谢天谢地:表示目的达到或困难解除后满意轻松的心情。如:明·冯惟敏《正官端正好·徐我亭归田》:“祖孙空切陈情表,母子遥悬陟屺怀,到如今谢天谢地全恩爱。”又如:谢天谢地,这件事总算办成了。
成语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如:《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又如: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幸福教育论》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少肯定在闲暇时间总会去扪心自问一下,现实的教育当中当然也下了不计其数的定义了。而刘博士却还能给我们一个更丰富却本质的观念:“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有的人认为有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健康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陪伴家人就是幸福……正如皇帝也有会苦乞丐也会享乐这道理,幸福观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就是相同的一件乐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作出结论可能截然相反的评价。本书中刘博士认为幸福的获得虽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态度。
读完了这本书,我就在想,今天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学习时感到很累?为什么教材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呢?记得自己小时侯,学习就是很轻松,多余的时间,老师会带着我们一同去春游,一起去野炊……,那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做老师很幸福,有那么多的孩子可以陪伴,以后会有那么多的人记得。那时的感觉促成我现在也成了一名老师。可是走上工作岗位,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和家长只关注学习,而对于学习以外的事关注的甚少,实践的很少。记得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活动中班主任原是选择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想培养她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是演讲稿给她几天她还是不会背,问其原因竞是父母不重视认为成绩最重要学校的活动参不参加都没关系,从而也让孩子形成这中观念。最后班主任只能换另一个小朋友。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培养书呆子。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夏令营的故事,中国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吃苦耐劳的意识,碰到困难就退缩了;而国外的孩子意志力十分坚强,连他们的家长都是这样的支持的。知识固然需要,但它不是谋生赚钱的手段;考试固然需要,但它不是割裂学生的刀斧;纪律固然需要,但它不是禁锢人性的锁链。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呢?我想,在分数的压力下,我们还是可以有很多的自由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都足以让孩子们感到幸福。记得本学期期末考试前,我找了几个平时成绩中等但是懒或者是粗心的小朋友谈心对他们鼓励了一番,其中一位小朋友乐滋滋的回家告诉妈妈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其实是很聪明的并信誓旦旦的保证期末要认真考个好成绩。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98的高分。拿到成绩单时,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我喜欢怎样的学习环境,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蹲下,用心和学生交流,多为孩子着想,孩子的脸上就会有幸福的笑容。赏识你的学生吧,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试问,我们为什么不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呢?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
现在家长最易犯的错误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心理来评判儿童的存在,他们往往指责儿童“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幸福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它并不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条件,幸福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把心中的法码向幸福这边偏移,让孩子与幸福一起成长。自己的心感到幸福了,工作、学习就幸福了,生活也就幸福了。
成语吃苦耐劳: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如: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新中国虽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劳,才能到我们手里。”又如: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成功。
成语书呆子: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又如:科甲出身的,总不免书呆子的味道。——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