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4:31:41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整理了读《最后》有感、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400字)、祝福香港——读《最后一分钟有感》(402字)、读《查理九世最后的古寺神佛》有感(406字)、生命最后时刻读后感(408字)、最后的獒王读后感(409字)、最后一匹狼读后感(413字)、最后的姿势读后感(416字)、读《最后的时刻》有感(423字)等4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暑假中的一天,我闲着没事,翻起那四年级的书籍,复习着脑海里的记载。翻到一篇文章时我停了下来,《坐在最后一排》这篇 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仔细地重阅了这篇文章,给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本文作者是乔叶,文章主要写同学乔小叶在白明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经过努力学习,从一个半个学期滥竽充数的学生成为一个成绩班里数一数二的过程。
我从文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经过努力,开启它,挖掘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做好的一面。同时我们也看到白明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就像是各个学生挖掘闪光点的催化剂,不断的鼓励他们。假如我们的老师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去骂、惩罚他们的话,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向终点线迈出最漂亮的一步,而不是做一个在起跑线上初出茅庐的参赛者。
“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要不断地去努力,去挖掘而已。
成语滥竽充数: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意指竽,古代一种吹奏乐器。“滥竽充数”意谓不会吹竽的人,混杂於众多乐工中凑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後用“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数。亦用於比喻拿不好的东西充场面。亦用於自谦,比喻自己才德不足。[源]《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典故]《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一则故事: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个乐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因为知道齐宣王的这个嗜好,便请求齐宣王让自己参加这个乐队,宣王也很高兴地答应了。每当众多乐工一起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数百人的吹竽队伍中,有模有样地装出吹奏的样子,没人发现真相,他也因此能获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继位,湣王虽然也喜欢竽的吹奏声,但他喜欢的却是独奏,所以命乐工一个个轮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再也无法蒙混过关,只好逃出宫去。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滥竽充数”一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混在行家中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充场面。有时也用来当成自谦之辞,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成语初出茅庐: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意指初次离开隐居的茅屋。语本《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後用“初出茅庐”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源]《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於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屍横遍野,血流成河。後人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典故]《三国演义》记载了一段诸葛孔明出任刘备军师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有权势的人各个拥兵自重各据一方。汉代宗室後裔刘备,也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起兵。屯兵新野时,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识,去了三次,终于以诚意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帮助他打天下。这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当时对於诸葛亮如此备受礼遇,遭到许多人侧目,认为他并无多大才能。在诸葛亮来到军中不久,曹操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来攻。由於两方军力悬殊,形势危急,诸葛亮於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狭小的特性和曹军轻敌的心理设下计谋。他指派赵云为前部,交战时佯装打不过,引夏侯惇的军队深入博望坡,趁机发动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军队再一拥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计,等到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来不及,结果士兵死伤惨重,刘备军队大获全胜。《三国演义》的作者并以一首诗来形容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藉此来赞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劳。後来“初出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
《最后一分钟》,是香港被侵占的最后一分钟,也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清晰仔细地记载了香港回归时人们的激动,香港回归前所受的压迫,对香港回归后的祝福。文章激情洋溢、百感交集,浓浓的爱国情意随之喷发。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但在1842年清朝政府与英法联军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又一次迫使我们签定《北京条约》,我们又让出了九龙。在1997年6月30日,租借期满。邓小军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等租界的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离开祖国99年以后,回归母亲的怀抱。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压迫的历史变成了过去,中国翻开历史的新篇章。香港会强大,中国会强大!我的感触不只是对香港的祝福,更是对中国的祝福。第一朵紫荆花在夜里开放,花香中透出祖的强大!第一面国旗在脊梁上升起,鲜红中映出中国的富强!
祝福香港!祝福中国!
成语百感交集: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又如: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成语百端交集:bǎi duān jiāo jí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今天,我看了《查理九世最后的古寺神佛》,它深受我的喜爱。
书中太姥姥来啦!墨多多一家三口甚至是查理都甘拜下风,乖乖听命于这个老太太的话!迷信的太姥姥坚称自己看过一百零八个幻化为人的金身佛像,小伙伴 们决定偷偷跟着太姥姥一探究竟。他们藏着行李中,被太姥姥发现后看到了一尊会走路的佛像跟在车后……这是怎么回事?车子急刹!路边的一个神秘少女将他们带到一片考古营地。在哪里,正发生一场可怕的异变!人,不在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他们变成一尊尊金铜色佛像!与此同时司机不见了,太姥姥失踪了,热汤里捞出了金燕子!金燕子打伤查理后被消灭了。金燕子张开嘴巴,吐出一块儿浸血的木牌,上面写着――人古寺者,不得往生!背弃诺言的人类,将受到佛祖的惩罚!命悬一线,小伙伴们再一次创造奇迹。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小伙伴们太机智了,他们遇到了许多难题,但都被他们一一解开,这些难题让他们勇往直前!我要向他们学习,变得与他们一样机智勇敢!
成语甘拜下风:甘拜下风[gān bài xià fēng],意指下风,风所吹向的那方。“甘拜下风”指待在下边,听候吩咐。语本《左传·僖公十五年》。後用“甘拜下风”表示自认不如,由衷佩服。[源]《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将止之。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典故]“甘拜下风”的“下风”就是“下风处”,和“上风”相对称。上风指的是风吹过来时,站在风头,而下风的位置相对应就在风尾了。在《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了一段故事。原来在僖公十三年的时候,晋国闹灾荒,国内缺粮,便派使臣到秦国买粮。秦穆公和大臣商量後,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并且将粟米运到晋国。到了次年冬天,秦国也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但晋惠公不给,秦穆公见晋惠公如此忘恩负义,便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结果三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大夫披头散发,拆下帐篷,追随在惠公的後面。秦穆公看他们垂头丧气,十分忧愁的样子,就派人告知他们说:“大家为什麽那麽悲伤呢?我秦穆公跟随你们君王惠公往西走,只是实践你们晋国的妖梦罢了,那里会做得太过?”这里的“晋国妖梦”指的是僖公十年的事。当时晋惠公改葬了太子申生,结果晋臣狐突梦见了申生。申生跟他说:因为惠公的无礼,他已请求天帝,将晋交付给秦国,将由秦国来祭祀他。因为有此梦,所以秦穆公引用来说明自己俘掳晋惠公是应了天命。晋国大臣一听,三鞠躬并叩首说:“君王脚踩着后土,头顶着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我们敢请在下边听候您的吩咐。”从这段故事来看,可以知道“下风”一词很早就具有“卑下”的意思。在《庄子·在宥》篇提到黄帝去见广成子,“顺下风膝行而进”,也是表示卑顺的意思。後来由“下风”演变成“甘拜下风”的成语,表示自认不如对方,由衷佩服的意思。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我看到文题我就有许多问题,比如:是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在干什么?我赶紧看看这文章的情节。这篇文章主要写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跟李冰说“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能战胜它”。我被周总理的话感动了,因为在每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想着自己,但是周总理却想着云南那些癌症病人。
周总理刚刚做完手术,便叫来李冰跟她说“要赶紧解决那些工人的癌症问题。”李冰为了不让周总理但心,求周总理不要说话,马上去处理这件事。李冰眼睛里眼泪在打转,李冰再也忍不住了眼泪从眼睛里流了出来。在现实中,如果在我们这里也发生了严重的病,自己治疗过后都会好好养病,根本不会理会别人的生命的问题,周总理这种为别人生命着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注定可能会死,但是在自己的最后时刻听到别人的病症被治好,也许是最后的愿望。
成语不治之症: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太医诊了诊脉,说道:‘……此乃不治之症。’”又如: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鲁迅《二心集·以脚报国》
成语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如:《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又如: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鲁迅《两地书·二九》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最后的獒王》的书后,觉得这是一本奇书——它讲述了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爱和恨。
我最喜欢书里面的其中一则“痛失尊严,白狮子跳悬崖”这个故事,它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中叙述了白狮子嘎保森格吃掉了亲生儿子小白狗嘎嘎后,与神山狮子冈日森格之间的雌雄之争、犬牙之拼。双方之间的对峙到厮杀让我胆战心寒,冈日森格在攻击中一次又一次地去咬嘎保森格的屁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咬掉了嘎保森格的尾巴,导致嘎保森格失去尊严,跳悬崖了。要知道,对藏獒来说,威风和尊严是一回事,尊严是无价的,一旦你没有了尊严,那你就完蛋了,就不是藏獒了。
看完后让我感触颇多,在现实的社会中,不也是如此吗?有一些富有的人,就看不起清洁工人们、建筑工人们……他们也是有尊严的,没有清洁工们,我们就看不到美丽的世界,没有建筑工人们,我们就没地方住,无家可归。每个人都有尊严,让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我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成语如愿以偿: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又如: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的北京大学。
成语无家可归: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如: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如无家可归者,给田宅,使得存济。”又如:寺僧见了他无了根蒂,渐渐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乡,已此无家可归。——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最后一匹狼》的书,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座山上有一位很有名的猎人,最擅长打狼,这座山上的狼几乎都被他杀光了,就剩下最后一匹狼了,他有一个小孙女叫雪儿,雪儿和山上的这匹狼,成了好朋友,并且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可猎人的天职就是杀狼,他通过年幼的雪儿,知道这匹狼的住处,并用枪打伤了狼。第二天雪儿病了,郎中说要一颗狼心才可治愈。于是,猎人打死了最后一匹狼,当雪儿醒来后,看见的是一张狼皮和一碗狼心汤。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到非常伤感,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要杀掉所有的动物,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是坏的,比如这文章里的那只狼。所以我在这里要发出一声吁,要人们去爱护动物。因为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也需要他的存在。如果有一种动物灭绝了,也会直接影响生态平衡。照此下去,最后人类也无法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所以以后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用自己的爱心爱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成语天摇地动:形容威力或声势极大。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三回:“这场大战,真个是天摇地动,日色无光。”又如:刚一迷糊眼儿,半天空里咕隆隆地一声响,从西半天响到东半天,震得天摇地动。——梁斌《播火记》二四
成语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如:《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又如: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天,我思考着怎么写老师留作业——写《最后的时刻》读后感。
我拿出书,把课文读了一遍。知道了江姐在面临最后的时刻做的三件事:第一,将文件不慌不忙的藏起来,以免被敌人发现。第二,认真仔细的整理自己所穿的衣服。第三,在临走之前与她的战友深情地告别。文章我读了又读,发现江姐在死亡面前做到大义凛然、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当我读完四遍之后,闭上双眼已经满是江姐的样子,虽然我不知道江姐的真实样子,但是一想到她那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神态就知道她是个美丽的人。“要勇敢一些!……”每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莫名而来的一股自信,让我感到她临危不惧的品格,江姐所说的这句话似乎也在自我鼓励:绝不玷污共产党的光荣称号!这也是在激励同志们:即使死也不给敌人,此乃大节!
于是,我快速地拿出笔本,奋笔疾书一边写一边还在想着江姐面对死亡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崇高的革命精神,这让我也触动了心弦也要做一个和江姐一样勇敢镇定的人。
成语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如:《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又如: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成语从容不迫:从容不迫[cōng róng bù pò],意指沉着镇定不慌张。语本《庄子·秋水》。[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典故]《庄子·秋水》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到有一天庄子和惠子来到水边游览。庄子看到了水中的鱼在那儿游来游去,不由得说:“鯈鱼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在旁很不以为然,就说了:“你又不是鱼,你怎会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也不服输,就顶了回去:“你也不是我庄子,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於是一场举世闻名的“庄惠之辩”由此展开。在这故事中,庄子所说的“鯈鱼出游从容”的“从容”就是悠闲自得的意思,也就是“不迫”、不紧张、不慌忙的意思。後来把“从容”和“不迫”结合起来,就成了“从容不迫”这句成语,用来形容沉着镇定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