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高中三年级读书笔记作文6篇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02:32:08作者:百科知识库

高中三年级读书笔记作文6篇1200字

本文有武松杀嫂读后感(1186字)、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1180字)、好运设计读后感(1219字)、《论语通译》读后感(1221字)、《解忧杂货铺》读后感(1253字)、三个火枪手读后感(1235字)等12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您参阅。

武松杀嫂读后感_1200字

昨晚看了新拍的《水浒传》武松杀嫂这一集,感想颇多。

一、武大郎

武大郎撞破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情急之下和西门庆拼命,虽然被打得满脸是血,但我忽然觉得他很有男人气概。可是当他被西门庆打成重伤,潘金莲假意哄他不要把这事告诉武松,武大郎伤成这样了,居然还表示既往不究,抱着潘金莲要求欢!这时候我突然觉得武大郎很恶心!直到最后被老婆毒杀,方才醒悟,可惜为时已晚。真是“窝囊一世,猥琐到死。”

二、潘金莲

潘金莲如此漂亮一女子,却嫁给武大郎这一不英俊,二不富有,三没本事的小锉子,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太委屈了。好容易遇到武松这么个大英雄,偏偏武松却不罗罗她,碰了个大钉子。最后遇到西门庆,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幸福,却又被武大郎给撞破,面临被武松回来算帐的危险境地。本来觉得她很可怜,但看到她毒杀亲夫这一段,又突然觉得她很可恨。最后被武松一刀捅个透心凉,悲凉倒地时,又觉得她很可悲。真是“恨不相逢未嫁时,自古红颜多薄命。”

三、西门庆

家里老婆去世三年,整天郁闷不已,遇到潘金莲这花一样的女子,一见钟情。一个潇洒,一个漂亮,正所谓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可惜这朵花却是人家的老婆,于是只能偷情。被武大郎撞破后,一时情急大打出手,将人打成重伤后又面临被武松杀上门来的后果。偏偏此人又没多少脑子,听信王婆的馋言,设计毒杀武大郎,最后被武松找上门来,一顿狂殴,连性命也丢了。真是“金莲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四、王婆

本来是一媒婆,撮合姻缘倒也是件好事,可偏偏放着好事不干,专做拆散人家夫妻的坏事。一手鼓动西门庆偷人家老婆,然后又出毒计毒杀武大郎,鬼点子出尽,坏事做绝。最后落得个凌迟处死,遗臭万年!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五、武松

仪表堂堂,武艺 高强。景阳岗上打猛虎,山东好汉威名扬。可惜有个不成器的哥哥,还有个红杏出墙的嫂嫂。打虎归来时如此荣耀场面,见到哥哥却当街跪下磕头,不愧为亲兄弟。面对漂亮嫂嫂的爱慕和表白,坚决推开,实为坐怀不乱之柳下惠。面对亲嫂杀亲哥之现状,拍马杀回,不忙着报仇,却细细查明真相,邀请四邻见证取得口供,粗中有细。手刃恶毒嫂嫂,杀上门去狂扁西门庆,取得仇人头颅祭奠哥哥,为兄两肋插刀。一人做事一人当,主动投案自首,实为性情真英雄。真是“打虎好汉,仁义英雄”。

六、县官

开始受西门庆贿赂,对于武松状告潘金莲毒杀亲夫之事不闻不问,真黑!当武松手刃仇人,公堂自首后却又佩服武松是条汉子,听从师爷劝告,轻判武松,可见其还有一丝良知。真是“半黑半白,亦人亦鬼”。

七、师爷

在官场混迹多年,为人圆滑却又正直。看准时机巧言相劝,使县官改变杀武松之意,又妙笔生花,将武松杀人重罪巧妙改轻,留得武松一条性命。不起眼的职位,却能左右人的生死。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真是“文人一枝笔,生死全是你”。

成语一人做事一人当:当:承担。自己出的漏子,自己一个人承担。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二回:“我如今往乾元山上,问我师尊,必有主意。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当。’岂敢连累父母?”又如:那谢逊与俺有杀兄之仇,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请少林众高僧将他牵将出来,老夫一刀将他杀了。——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三十七回

成语粗中有细: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沙僧听说,厉声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又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大将。

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_1200字

初拿到《迟子建散文集》这本书,翻开来看。扉页上印有迟子建的照片及简介。迟子建——一个温文尔雅的女作家,她深邃的眸子,上扬的嘴角,浅浅的微笑,微陷的酒窝都深深吸引着我。

迟子建,著名女作家,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

迟子建的文章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有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本书收录了迟子建几十篇散文,很多是旅行游记。每一篇都有独立的内容,每读一篇文章,你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格,唯一相同的是那朴实无华的言语、一颗宁静柔婉的心。

众多旅行散文中,一篇名为“西栅的梆声”的文章是最吸引我的,刚看到题目,我就感到眼前一亮,这包含了我对乌镇西栅的怀恋之情。去年夏天,我曾去过那里旅行,因此我饶有兴趣的读了下去。这是一篇追忆性的小散文,纯纯地写景,描绘了乌镇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美丽景色及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迟子建的这篇文章是对旅行生活的追忆。透过文字,我深深地感受到她敏锐的才思和灵动的气息,让我感到记忆里的醇香温暖。书中写道“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西栅,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这段描写西栅的简短文字,深深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西栅神秘深沉,真的仿佛像一片灵动的花瓣,既高贵又朴素。它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的——只有体验过才可以感受到的优雅气息。正如盛开的莲花一样,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结尾几句作者的感悟,是触动我最深的:“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梆声打动了作者,也触动了我的心。梆声或许带着少许哀怨气氛,但空灵的声音却传遍小巷、环绕耳畔、萦绕于心。这是宁静复古的声音。正如作者所说“世间一切人与物不过是过客而已。“是啊,一切事物稍纵即逝,能把握住的,只有现在,不要让眼前的人与物白白逝去。去寻一块净土,或许那没有璀璨的灯火、喧嚣的人语,但那里有真正的自己,有了勇于突破、敢于挑战的自己!正如这复古的梆声,不仅让西栅的夜白了,也让我的心沸腾了……

成语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如:王朔《动物凶猛》:“看到米兰和留在亭子里的高家哥俩从容、饶有兴趣地聊起来,我感到欣慰。”又如:我在钓鱼方面饶有兴趣。

成语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又如: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叶圣陶《演讲》

好运设计读后感_1200字

看完这篇《好运设计》,我不禁想提这样一个问题:此作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或许有人会说是欢乐,因为整篇散文文笔幽默,详尽地描摹着一个美好的有关理想人生的白日梦;尽管其中不无调侃,但也绝谈不上讽刺,反而能在一种逗乐中让人若有所悟,会心一笑。或许也有人会说是忧伤,因为一个白日梦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生的缺憾,这种缺憾越是以一种相反的形态表现出来,缺憾本身就越能让人在蓦然间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尽管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于否定这个白日梦的同时,正面提出了另一个考察人生价值的指标——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圆其说,犹如一块刻意掩饰伤口的创可贴。

以上两种看法究竟何种准确呢?我以为都准确。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散文的基调究竟是欢乐还是忧伤便成为一桩说不清的事情。“说不清”并非一件坏事,它是真实的人生。而所谓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主要不同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流行文学作为一种“样式文学”,将人生的感受在强化中简化,以满足读者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消费需要:悲情的文字就是为了赚人眼泪,喜剧的情节就是为了逗人一笑。而纯文学又“纯”在何处呢?纯就纯在它是对真实人生的纯粹的自我呈现,它不是刻意的“秀”,它最真实也最自然。

这篇散文其实是有关生命苦难的叙说。但是作者并没有如许多或励志或煽情的文章那样写下许多睿智的格言、表明某种强烈的态度、记下一些刻骨铭心的事件。作者仿佛是在自言自语,自己给自己解闷,自己开导自己。人生的大幕就是在这样的随意自然中不经意地被拉开了一角。

在真实的人生中,欢乐与忧伤总是如影随形,它们难以分割地扭结在一起。人生得闲,如作者那般天马行空地沉醉于白日梦中,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并于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种种境遇的看法,品评世事,不亦快哉!但是这种欢乐纯粹吗?它的背后有没有苦涩和无奈?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的童年,当是莫大的缺憾。你应该有一大群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做你的朋友,跟他们一块认真地吵架翻脸,然后一块哭着和好如初”这样的文字时,我们不禁要揣测作者自己是否享受过这样理想的童年,而这揣测本身不正带着挥之不去的沉重吗?这沉重难道不是同样隐藏在作者展示的力量背后吗?然而我们又无法因为此而否定作者力图超越自身痛苦的努力,无法因此而否定作者对“好运”的毅然排斥、对“过程”的肯定推崇,尽管这种排斥和推崇背后有着同样如影随形的无奈——一个真正得到幸福的人,似乎从来不会去认真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就好比一个失败的人才会不停地琢磨究竟怎样才算成功。

生命的苦难不在于某个具体的遭遇,而在于它使人形成了一种苦苦追寻、不断追问的生命姿态。在这种生命姿态中,轻松与调侃是短暂的,力量和勇气总是在一个巨大的阴影背景下展开,人们总是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欲抑先扬、欲哭先唱!因此我看着这篇散文,很想流眼泪——不是单纯的伤感的眼泪,而是一种体会着“这就是我们一言难尽的人生”的眼泪!

成语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如: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又如: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成语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如: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又如:一面点头,一面咂嘴弄舌的,自言自语了一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

《论语通译》读后感_1200字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成语名垂青史: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如: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又如: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解忧杂货铺》读后感_1200字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个人觉得写作手法很新颖。刚开始看感觉像是在看一本悬疑小说。故事情节丝丝入扣。但读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书中主要讲述三个笨贼进入了一间杂货店,这间杂货店的名字叫”解忧杂货店“在四十年前,有一位叫浪矢雄治的老人家,给大家解决困惑。从而被解忧的人的观念和人生发生了变化。但现在这家杂货店确有着与之前时代的通信。也正是因为个渠道,真正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但到最后,他们都与一个孤儿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丸光园“。

首先我们来说说解忧杂货店的主人——浪矢爷爷。一位慈详的老人,一位睿智的老人。起初给小孩子解决一些小问题,建立了一个小信箱,但是后来收到成人们的一些烦恼。不管是别人的恶作剧的来信还是真烦恼。浪矢爷爷都一一作答。给出很诚肯的意见。当他的孩子回来看他时,要他不要这么认真。他确说: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吧“

是的没错,其实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有初步的想法的,只是希望告诉某个人给赞同票而已。人就是这样,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别人的肯定,才会更安心的去做。

浪矢爷爷在书中无疑是一位智者的形象。在帮人解答烦恼时,会思考很久,会站在烦恼者的立场上去思考。所以他是一位很亲切的智者。和他写信来往会很轻松。

他还有另一面。一直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人。

遇到烦恼的人们:每个人都有困惑和遇到不解的问题。在与浪矢爷爷的写信中,思路渐渐清楚。也明白自己需要怎么去做。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有用”

当人在遇到困难时,如果失去了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那么无论别人说什么或做什么也是于事无补。遇到困难最好的良药,是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心。

再来看一下另外的主角——三个贼:敦、翔太、幸平,三个人的性格也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在收到来信时,起初意见不统一,给出的答案是敷衍。但接二连三收到来信后,确认真做答。给出很中肯的意见。当遇到写信的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时,又很是气愤。

这三个人体现了人的另外一面,遇事会表现出:莽撞、愤怒、生气的态度。每当与别人沟通不顺时,往往会内心很抓狂,脾气就会随之涌上来。完全没有控制情绪。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是不理智的。但好在他们遇到这种事情时,三个人最终达成意见统一。这也是因为三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而产生的化学作用。

最后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三个贼通过时光信箱,收到了真正的浪矢爷爷的来信。因为他们寄过去的是一张白纸,而回来的信确实实在在的有内容。回信有这么一段话“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前面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的燃烧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答案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应该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不管自己做的什么决定,自己都会无怨无悔。

成语于事无补:对事情毫无补益。如: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七姑奶奶深怕言语碰僵,不但于事无补,反倒伤了和气,所以特为先打招呼。”又如: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于事无补。

成语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如:宋·戴石屏《怜薄命》词:“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拧不住一分愁绪。”又如:长叹罢罗帕频掩,都揾尽千丝万缕。——元·无名氏《一枝花》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_1200字

大文豪大仲马的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非常世界。

在这喧嚣的俗世,踏踏实实地读一本书并不容易,但我一旦捧起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便会静下心来,用目光轻轻地扫过每一个字,体会大仲马笔下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故事描写的是17世纪的法国,政治者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主人公是一个法国小子达达尼安,他与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正直、勇敢,有绅士风度的他们不打不相识。因为达达尼安无意间冒犯了三位火枪手,他们为了荣誉要和达达尼安决斗,可红衣教主的卫兵来了,四人合力击退了他们,一起战胜了敌人。也正因为这次战斗,化解了大家彼此的误会,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此,四个人形影不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经历了挫折,最后各奔东西。在这部书里,字里行间透露着大仲马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和唾弃,讽刺了那些专权的贵族们,把腐败社会背后的推手——红衣主教一步步拉入舞台中心。我也从他那细腻的手法里,体会到了许多……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达达尼安和三个伙伴之间纯洁忠实的友谊。他们是火枪手:阿多斯、波尔托斯和阿拉密斯。你也许不会相信这段珍贵的友谊竟是缘于一场决斗中开始的!后来,他却和火枪手水火不相容的法座卫士争战。可惜的是,他们最后分开了。但是这段友谊不正是一段美好温馨的回忆吗?

达达尼安做官、飞黄腾达的梦想是那么强烈。正因为此,他才离开家乡、以图创立功名。但是,当他终于有了当上火枪手副队长机会的时候,达达尼安一开始却没有接受,而是逐个问了伙伴们,大家都拒绝之后,他才“眼里闪着感谢的泪花和激动的光芒”地接受了,还叹息他“只剩下心酸的回忆,再也没有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有福同享,有苦同当”,是朋友,应当如此;不为自己,事事先为好朋友着想,是朋友,应当如此;能经得住真正的考验,面对生死冒险而毫无怨言,甚至发自自己内心的积极和快乐,是朋友,应当如此!

真正的友谊不是这些空话,只有我们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这样的友谊才是“真纯美”,才是真正值得去珍惜、去回忆、去品味!当我们去热爱生活,当我们去热爱友谊,当我们在想到那段回忆时,能倘开心扉。真诚地微笑,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如此美丽。我想,这就是《三个火枪手》所告诉我们的。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在这个故事里,作恶多端的米拉迪用她的美人计多次使别人惨遭厄运,得到了不少利益,但她终究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当一个人在做坏事时,等待着他的必然是罪恶的报应。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也会有时受到一些挫折,但只要像三个火枪手那样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向高难度挑战,就可以不断进步,从中积累经验。我们要向三个火枪手学习,向困难挑战,用自己的力量打败它,为自己赢得胜利。

在记忆的长河中,《三个火枪手》给我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印象:它给了我无穷的启示,同时也告诉我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我相信,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三个火枪手》的陪伴,我一定能越行越远!

成语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又如:上次闹了点误会,还记在心里?不打不相识嘛。来,里面坐。——陆文夫《不平者》

成语形影不离:形影不离[xíng yǐng bù lí],意指形容关系密切,不能分开。语本《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後亦用“形影不离”形容关系亲密,无时无处不在一起。[源]《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典故]《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论述的重点是教人把握时机。时机不对,纵使有商汤和周武王的才德也无法成就功业;反之,处在夏桀和商纣暴虐无道的朝代而没有商汤、周武王的才德,同样也无法成就功业。圣人和时机不可分离,就像一个人在日光下步行,他的形体和影子不可分离一样。後来“形影不离”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与人或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密切,不能分开。此外,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泺阳消夏录二》:“青县农家少妇,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恒相对嬉笑,不避忌人。”则用“形影不离”形容二人关系亲密,无时无处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