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1:37:19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包括读《杯中窥人》有感、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756字)等800字、12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3篇,供您参阅。
早就听说过韩寒的《杯中窥人》,本身也十分欣赏他。但说实话他的书并没有读过几本,隐约记得高中时向同学借读过《一座城池》,但现在的印象也只剩下了和尚,驴子,后山屎坑…总是自诩有多欣赏某人,但到头来连人家的文章都没读过几篇,或是读过之后的效果还不如不读,该是感到丢人的。
言归正传,刚刚逛了逛天涯。不知是触到了哪根神经,恍惚之间想起N年前中央台采访韩寒的视频,找出来又看了一遍。十七八岁时的韩寒,留着一头三七分的长发(当然,是相对于男生而言),脸上笑容虽有些许羞涩,但却掩藏不住其叛逆不羁的个性。然后,《杯中窥人》再次入耳,又难得今晚颇具文艺二逼气质,便搜来读了一读。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觉得,遣词造句写文章这种事情是需要天分的,而更早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毫无作文天赋而言。现在看来,自己很是有自知之明。暂不说《杯》的深度,单读其文字就让人赏心悦目。语言简练流畅,字字珠玑,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高中生的杰作。再说说文化素养,《三字经》大家都知道,不知道你们如何,但我是真心不知道它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天晓得我还一直以为它和《诗经》是同一时期的嘞!人家在读《杂文报》和《文汇报》的时候,我在看《求知报》和《英语周刊》。人家在看《走出墨镜的钱钟书》和《李敖快意恩仇录》的时候,我在看《何以笙箫默》和《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人家在讨论民族劣根性的时候,我在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人家在记住“Corpusdelieti”的时候,我记住了“body”。
由此,不难想象,人家在《杯中窥人》的时候,我只能在杯口喝水。
其实读后感写到这里,我也没有感出来个所以然。心里貌似有很多话,但就是说不出道不明,更不用提写出点什么了。只想在此激励自己,多感受感受人生,闲时可以写点文字记录下。这也是件不错的事,不是吗?
成语字字珠玑:珠:圆的珍珠;玑:不圆的珍珠。形容诗文语言精炼,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珍贵。如:明·汤显祖《邯郸记·赠试》:“听的黄榜招贤,尽把所赠金资,引动朝贵,则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又如:谁知他外貌不足,内才有余,笔动时篇篇锦绣,墨走时字字珠玑。——清·刘璋《斩鬼传》第一回
成语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如:明·无名氏《人中画·风流配》一:“长篇短章,不为不多,然半属套语,半属陈言,求一言清新俊逸,赏心悦目者,迥然可得。”又如: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杯中窥人》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个体与社会现实环境接触后出现的对抗性形态:个体独立存在于社会;个体已经或几乎完全被社会所同化;个体在独立与同化之间徘徊。但是《杯中窥人》的写法又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古板说教,或以救世主式的悲天悯人的姿态出现。韩寒作文犹如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挥挥洒洒,看似任意为之,实则独具匠心。
世界犹如一个大水杯,生活即杯中的水,我们每个人就是那张张白纸,不同的是各具形态。一杯水代表着生活,一张纸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张纸和一杯水就构成了一种生存形态。二者相交,结果只有一种:纸融于水。只是质地不同的纸,融于水的速度不同而已。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不同的速度才构成了不同的生存形态,构成了不同的人生。
个体独立生存于社会,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生存形态。因此只有两种人存在:英雄和傻子。二者虽然同多数人一样被抛入生活这杯水中,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真状态,犹如一个婴儿,随着岁月的递增,身体虽然在不断地长大,但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无邪,善良温柔,正直不阿的心,过着自己心中的幸福生活,不为世俗所累。当一个傻子傻到别人望尘莫及时,就会被命名为英雄,而其余生活在别人身边的傻子则仍被称作傻子。像《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傻的可怜,却也傻的可爱,同时也傻的伟大。只是别人心中只想他的可怜,却看不到他的可爱和伟大。因为他们被尘世的泥土蒙蔽了双眼。
个体已经或完全被社会同化,这也是一种非常规的生存形态。他们已经或几乎完全浸入到生活这杯水中。他们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手段繁多,八面玲珑,能言善辩……总之,他们生存能力极强。他们是生物进化论的优良品种,可是正如“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样,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优势同时也是其致命的弱点。他们心中没有中流砥柱,整天随浮世漂移,不断的改变自身以求得社会的认同,终死如此,永远迷失着自己,一辈子醒不了,与傻根相比更觉可悲。
第三种人也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了,也是最痛苦的一类人。我们既想做一位在别人看来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想能够保留更多的自身然后去适应多元的生活,以期获得圆满的人生,结果往往是为了张三得罪了李四,为了事业顾不过妻儿父母……童真的心早已失去,却也未能游刃有余的生活在多元的现实中,总是磕磕绊绊,犹犹豫豫,一辈子寻不到或者压根儿就顾不到自己的梦。整天昏昏噩噩,如墙头草随风倒,同样寻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生不知为何生,同样不知为何死,不知今生来世一遭为何,为钱,为名,为权,为地位,为每一样东西你都争过,惟独没有为自己的人生争过一回。你大哭,你大笑,其实你很无助。物质文明的发展蒙蔽了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双眼,同时蒙蔽了人们寻找人生真谛的双眼,整天混在这趟生活的混水中不知所往。
这就是韩寒的《杯中窥人》,窥到的是人生的可悲。还有无奈?无助?
成语左右逢源: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意指“左右逢源”之“源”,典源作“原”。“原”,同“源”。左右两边都能够得到水源。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语本《孟子·离娄下》。後来“左右逢源”用来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融。[源]《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典故]“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观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一书为弟子辑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见他对孔子理念的传承,并可得见他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离娄〉一篇多论仁政及尽伦希圣之事,典源所从出的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为学应有的态度。孟子以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学问,必须用心去体会。若能自得於心,则所学才能深固,应用起知识才能随心所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後来“左右逢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後则泛用於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融。
成语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如: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又如:惹一番信手拈来斧痕。——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今天抽空读了一下韩寒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篇成名作《杯中窥人》,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一个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当老到,行文晦涩而卖弄,是长期玩弄文字到生厌那种码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钻而跳跃,却又自成篇幅,是一种饱有阅历甚至有些愤世疾俗的行为风格。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我看这个人起码从小就得饱经各种世故,又得要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览群书不说,还必得博览了众多非主流书刊。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件极为诡异的事,因为同时读这些书和获得这些事情经历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是十几年的岁月难以承载的。如果这篇文字确实是一个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来形容:看不到一丝少年人的纯洁朝气,倒象看透世态炎凉之后的呓语。
这种感觉在《三重门》的第一章得到印证。我相信《杯中窥人》和《三重门》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论是文风,句式,习惯用法都极为吻合。同时,因为《三重门》有更大的篇幅可以展现作者的风格和思想,也让人更加深了对这种文字的怀疑和厌恶。就拿第一章来说,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一个对文字(而非文学)很有摆弄乐趣,却颇有怀才不遇经历的人,比如对“马德保”心理的描写,“梦想出一本书”,然后“自费出书,印了两百本,到处送人”。有文字经验的人会理解这种酸文人的心理描写多么准确。另外对女人的描写,“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这种评价如果说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我绝不会认为这个少年是天才,而是变态。至于其后对《红楼梦》《水浒》《左传》《史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卖弄性的引述议论,更尽显一个穷酸文人的诡异心理 —— 平时没有机会表现,好不容易可以写些文字,拼命攒凑表演。等我读到最后一句“林父想骂人时林母往往不在身边,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已经让人有种呕吐感,我实在理解不了什么样的高一学生能有如此下作的思路和文字。
读完这几段东西,我觉得韩寒的真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 我现在真心希望这些不是韩写的。那是一种充满中年人恶习的写作风格,通篇充斥着一种戾气,一种油滑,一种阴暗。用方舟子的话说,“猥琐”。这种文字风格和韩寒青春俊朗的外形是格格不入的,和他对赛车和女人那种阳光型的追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让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是谁,去骂方舟子,那绝不会是韩少“卧室答春绿”的傻瓜式讽刺,而是一种乖戾的,蔫损的,下作的阴骂。
如果这些真是韩寒写的,我想希望他达到什么高度的人怕是要失望了。凭片语可识其性情,落一字而现其风度 —— 他的文字中没有为自己预留空间的迹象。
成语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如:《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又如:我们要博览群书来充实自己。
成语世态炎凉:世态炎凉[shì tài yán liáng],意指“世态”,指世俗情态。语出唐·吕从庆〈偶兴〉诗。“炎凉”,即冷暖。语出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世态炎凉”比喻世俗情态反覆无常。[源]唐·吕从庆〈偶兴〉诗(据《全唐诗外编·补逸·卷一五·吕从庆》引)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焚香怀落落,对酒意嚣嚣。世态云多幻,人情雪易消。最佳猿共鹤,闲里日相邀。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据《全唐诗·卷四二五·白居易》引)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典故]“世态炎凉”系由“世态”及“炎凉”二语组合而成。“世态”是出自唐·吕从庆〈偶兴〉诗。吕从庆是唐汴州大梁人,字世膺,号丰溪渔叟。在他这首〈偶兴〉诗中,“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他自比为陶渊明,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闲时焚香、饮酒,是如此潇洒自然,无欲自得。世俗情态像云一样变幻多端,人情也像雪一样容易消失不见,还不如与猿、鹤为伴,隐居不仕,逍遥自在。“炎凉”则是出自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本来“炎凉”一词早在南朝齐·谢朓〈同羇夜集〉诗中就已出现:“积念隔炎凉,骧言始今夕。已对浊尊酒,复此故乡客。”不过此诗中的“炎凉”是指夏秋,“隔炎凉”是指隔了一年,而在白居易的这首诗中,“炎凉”是指冷暖,比喻小人的态度就像季节的转变一样,忽冷忽热,反覆无常,才是後来“世态炎凉”的意思。“世态炎凉”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世俗情态反覆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