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23:40:32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包括《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699字)、羊皮卷的故事读后感(1681字)、小王子读后感(1706字)、洛克政府论读后感(1741字)、龙应台读后感(1742字)等17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书笔记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文/段鑫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眼镜,桌子,墙壁,植物,盆栽,古董,床头柜,书架,玻璃,家庭,社论,阅读
书中列举了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最常见的52种“思维误区”,比如:“幸存偏误”,你总会系统性高估成功的概率,因为没成功的中途就“死掉”了,你根本没机会看到它们;
“沉没成本偏误”,明明是一部烂片,你却不愿意中途离场,明明是个烂人,你却不愿分手,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太多金钱和精力”;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窗口,框架,树,旧的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采购产品眼镜,书架,书架,书架,书架,书架,阅读,图书馆,木制,玻璃,复古,复古玻璃,乡间别墅,路边,五颜六色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成语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又如:这在四川的拉夫史上是一桩奇迹,于是那些乡下人,哦了一声,立刻发出五颜六色的推测来了。——沙汀《凶手》
成语各色各样: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又如:那天楼底下坐着许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色各样的人物都有。——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4章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它的“有力量文字”这种文字的作品所蕴含的力量如此之大,甚至能够改变无数人的生活命运,《羊皮卷》就是这样伟大的作品!
积极心态的力量之卷一读后感受如下:
一、积极的心态决定人生成败;
你的命运可以价值连城,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选择、怎么看待;因为我们的自己心态是我们自己命运的控制塔。如同书中所讲,你千万要记住,你的心态决定你能否成功,无论情况怎么样,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莫让你的沮丧取代了你的热情。因为如果一个人只要选择了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选择消极的心态,则只会遭遇失败。有些人只是短暂的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一旦遇到了挫折与失败,就会失去了信心。他们一开始是对的,但是一遇到挫折,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麻痹自己、慰藉自己、封闭自己,期望凭着他们的消极心态,天上会掉馅饼,他们不了解消极心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伟大的智者所罗门曾说:“他的心怎样思量的,他的人胜就是怎样呈现的。”换句话说,你相信会有什么结果,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因为你不可能取得你自己并不追求的成就,你不相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自然你就不回去争取,很显然,当一个心态消极的人对自己的事业不抱很大期望的时候,他自然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打下一个大大的折扣,不言而喻,就成了自己潜能开发的最大敌人。所积极的心态便是我们成功、有价值、主动创造、喜悦丰盛的源头!
二、积极的心态是我们更加出类拔萃;
“我要致富、我要出人头地!”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给自己的内心重下一个愉快的种子,我们一定学会给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因为有些人虽然表面很积极、乐观,但是一遇到挫择与失败就会失去做事的信心与动力,更多是因为不了解成功需要积极的心态不断尝试。所以请记住,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环境——心理的、情绪的、生理的、精神的——我们自己做事的态度决定我们人生的成就高度。
三、积极的心态决定我们看待事情的深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都在时刻盼望着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们都在期盼着发财致富,终日期盼着事业的成功。但是我们怎么才能成功,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究竟又在哪里?究竟又要到那里寻找呢?然而心态会怎么影响我们的人生呢?消极的心态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呢?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积极和消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具有两种惊人的力量: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达到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的效果,然而消极的心态便使我们终身陷入谷底,即使爬到顶峰,也会被他拖下来。所以让我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因为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领导,我是自己生命中的富一代,我是自己生命中的CEO,以上这些话告诉我们:因为我是我自己心态的主宰,所以会变成自己命运的主宰,更因为积极的心态会决定我们将来的机遇。所以让我们学会积极的运用这种心态,你就能把心中的各种念头和态度变成现实,并同样把心中的更多富裕的思想变成现实。
四、如何摆脱消极的心态;
我们必须面对全世界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想要摆脱这种消极的心态,学会拒绝三中病毒:1,借口综合症,2,恐惧综合症,3,忧虑综合症;
克服以上三种病毒的7大法门:
1、提高自己对事物分析辨别的能力,择善而从之。
2、观察身边周围的环境的状态,并积极提高辨别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的能力。
3、增加个人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以成功者为榜样,积极而乐观的和正面的环境、朋友交往与相处。
5、想改变消极环境之前必须先改变自己的积极性与敏感度。
6、持续加强自己的学习意愿和上进心,并欢天喜地的接受任何的训练或操练。
7、进行自信心的提高训练,来增强抵御消极思想的能力。
五、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并保持丰富的心智;
一个人拥有正确的心态,那就会创造不同凡响的奇迹。善于处理危机的人,往往都是为自己在成功之路上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而不是死死地抱着原有的东西。所以,愈见坚持以原则为重心,愈能培养丰富的心智。
成语大千世界:大千世界[dà qiān shì jiè],意指佛教用语,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称。语出《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中放光》。後用“大千世界”比喻广阔无边、千奇百怪的世界。[源]《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中放光》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典故]在佛经里记载一种“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三千世界”为一佛教化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四大洲围绕着它,成为一个小世界。千个小世界则为“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为“二千中世界”、千个二千中世界即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小世界的百亿倍,是一个无穷尽的世界。“大千世界”冠上“三千”的原因是,它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而成。後来简称为“大千世界”,用来比喻广阔无边、千奇百怪的世界。
成语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如: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杀人竟不偿命,不杀人到要偿命,死者生者,怨气冲天,纵然官府不明,皇天自然鉴察,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机会来了此公案。”又如:海洋里的生物千奇百怪,非常迷人。
暑假里,我第一次开始捧起《小王子》。是的,《小王子》是一部童话,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在他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的哲学思想”。感谢教科室为我们挑选了这部名著,让我有机会认真拜读它,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说实话,我开始读的时候,并没觉得它怎么的吸引人。但是,有一天我清晨醒来,突然脑海里有一个小小的金黄色头发的小人,听他用细小的声音说:“劳驾——请给我画一只绵羊吧!”我在努力地回想这种声音,在一霎那间,我忽然明白了,小王子,已经在记忆中存在。这让我再一次读圣艾修伯里的那些文字,这次的阅读,我才渐渐地感受到了这部“唯一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一则关于爱与责任的寓言”的奇迹意义。
《小王子》的故事简单,文字素淡。我很轻松地就读了两遍,没有丝毫的倦意。童话也许就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恩赐,他让你轻松地阅读,同时在轻松间也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生活的纯真与美好,比如简单与清澈。
因为小王子的故事,我们在静静的生活时,心里有着希望和温存,有着关于责任和未知的感动。
小王子是一个来自其他星球有童心的孩子。他住在一颗和一间房子差不多大的小行星上。某天一粒玫瑰种子飘落到他的星球上,并且生根、发芽、成熟。要知道,小王子以前从来没见过玫瑰花!他对这朵有些虚荣玫瑰花很好奇,并且对她唯命是从。但小王子当时还太小,并不明白她虚荣背后的爱意。他并不明白那种爱,心却受了伤。于是,小王子决定离开她,离开这个星球。
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觉得他可以与自己做朋友。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而他拜访的第七个星球,便是地球。不巧的是,小王子降落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所以起初他并没有碰到人类。他遇到的第一个生物是一只毒蛇。但小王子是纯洁且善良的,蛇并没有伤害他。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驯服了小狐狸,和他交上了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在此之后,小王子继续着地球的旅行。不知什么时候,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行星,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于是他便回到了一年前在撒哈拉降落的地点。在这里,他碰到了因飞机故障而降落在撒哈拉的飞行员,并与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而在交流之中,飞行员也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死去,心灵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当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在路途中,碰到一个国王,而那个国王只想理性的去控制一切,这不像我们吗?
第二个遇到的爱现的人,他只爱被仰慕,除了赞美什么听不见,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别人一赞美自己,我们不就飘飘欲仙了吗?这样的我们,很容易变成自负的人,也容易令人讨厌了。还有酒鬼,还有商人、点灯人和地离家,我觉得那些人就等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写照,爱命令的人,爱仰慕,想占有再有,最后却一无所有,……,不像我们吗?
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心里只有简单的愿望和质朴的心思,我们曾经执着于自己的玩具,哪怕它已经破旧不堪,对我们来说,它仍然是无可代替的,因为它曾经和我们一起亲密地成长。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所有的事在我们眼里已经不是那么的简单和质朴,我们会为了一件鸡毛绿豆的小事而争风吃醋,也会为了不起眼的名利而勾心斗角。
从小王子我身上学到了一件事,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要用心去看,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长大后我们总是忙碌的,忙完后休息再继续忙,日复一日,生活也变得单调无趣。也许我们应该向作者一样,保存着一份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心,有时放松自己、做做梦,这也不错呀!
读读《小王子》吧,最好与孩子一同阅读。这本有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却具有大人的智慧书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我们知道了,有太多的东西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或者,正是稚气未脱的他们,才会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爱的真谛与原始的质朴。小王子的勇敢与执着,小王子对生命的看法,难道不足以让原本短暂的生命持续得更长,闪耀出更多的光彩来吗?
成语前因后果: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南齐书·高逸传论》:“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又如:振德说完前因后果,深叹一声。——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成语唯命是从:唯:唯独。是命令就服从。形容完全服从命令如: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又如: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学生在此做的是朝廷的官,朝廷有命,东西南北,唯命是从。”
读了洛克的政府论很长时间,洛克的政府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了统治权力的合法性,下篇则阐述了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
上篇中,洛克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首先,洛克说明上帝名没有明确说明有亚当或者挪亚一人来独自统治全部人类。退一步假设上帝将统治人类的权利赋予他们个人,但是上帝并没有明确他们的子女有继承这个统治地位的权利。再退一步假设他们的子女有继承统治地位的权利,但上帝并没有说明是长子继承,还是某个子女继承,抑或所有子女都有权利。即便是明确了子女继承权以及有谁来继承的规定,那么在现在的社会中,谁又能证明自己才是亚当或者挪亚的拥有继承权的后代。环环相扣,说明了当今社会中,没有任何人的王权是神授的或者说天赋的,也就是说在社会权利方面,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我对西方的宗教信仰了解不多,所以其中部分观点也不是理解的很深。
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在闲篇中进行了阐述。他假设有一种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遵照自然法则,人人都享有其人人平等、自由、拥有财产权的自然权利。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并增加自己的利益,自愿选择与其他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结为团体,即社会。由于每一个成员自愿结成这个社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原有的自然权利并增加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加入这个社会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个体知道在这个社会中自己会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选择当做一场赌博,拿自己的在社会中的权利中作为赌注(无知之幕)。因此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一个无形的社会契约,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权,任何社会权利不得侵犯这些自然法则赋予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个体的这些自然权利受到侵犯,个体有权利脱离这个社会。
洛克的理论与功利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功利主义认为可以讲社会成员的各种欲望定义为不同等级、可以度量的善,社会的各种活动和制度应该本着增加全社会善的总和的宗旨。但洛克认为,如果为了增加社会善的总和、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去损害少数社会成员的利益,那么就违背了自然法则,违背了社会契约,违背了人们最初组建社会的目的。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受损。
有人说,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实施符合自由、平等的基本制度。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是也是一种功利主义思想?我们选择一种方法,不是因为这种方法对大家都好,而是因为这种方法从理论上、原则上考虑是正确的方法。
洛克政治思想中的绝大部分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其中也有几个点我还不是很理解。
首先,洛克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在这个自然状态中,人人自由、平等、拥有财产权。但是何以证明人人自由、平等?我想了很久。人具有意识、有思考的能力,那么也就应该有思考的权利。人既然有能力去了解事实、了解事实背后的规律,那么人也就应该有这个权利去了解这些。同样人也有了解各种思想、并在其中做出选择、进而形成自己世界观的权利。如果一个人了解了各种思想以后,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那么他的世界规律就应该是按照他的世界观而组建的。前几天,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不理解自由,那么他是否有权利获得自由?有的朋友说有,有的朋友说没有,但是都是凭借感觉。我个人觉得应该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因为从未知道有过自由、平等这种思想,所以不理解自由,那么他有权利去了解和思考这种思想,如果在思考之后,他还不接受这种思想,认为人不是自由和平等的,那么他才真正的不应该拥有自由。如果在了解和思考之后,他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那么他就应该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另外,洛克的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以及社会契约只是他假设的一种理想状态,它不是远古社会的状态,也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最初社会形成之前,生产力条件非常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类个体的生存权才是其最重视的权利,取其相比,平等、自由、财产权显得微不足道,个体为了获得生存权,可以放弃其它微不足道的权利而加入社会。但并不说明现在的社会应该沿用远古社会的制度,现在社会的制度应该随着社会群体主流思想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在社会普遍接受了洛克的这种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那么社会制度就应该依次为基础做出改变。
成语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如:《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又如: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成语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着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又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许多新作品,百花齐放,各具风格。
刚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款款深情;再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觉得这似乎才和我印象中的龙应台比较吻合,一个独立的自由思想者和现实观察批判者的结合。
相比《孩子你慢慢来》的那种娓娓道来,那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安德烈已经长大,已成长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渐进独立的大男孩了。2050,两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各有不同:一个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一个是八分认真,两分知性怀疑。这就是成长路上的异同,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说她得先放空自己,从头学习。而安德烈也在序言中呼应到,谢谢他的MM给了他这个“份”,和她连接的“份”,因为从一开始母子俩都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心态,所以读完此书觉得母子俩的这“份”连接的还不错。
此书给我较深刻的印象依然是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那种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氛围,观点可以向左,立场也有不同,但首先得有一种平等之心。所以他们之间是无所不谈,包括国家、信仰、自由、文化及对身边普通人,生活环境,家务琐事,兴趣爱好探讨等,比如关于民族主义,一场足球比赛,你该为哪个队加油呢?你自己的国家,或者就仅仅是你自己喜欢的球星、球队,无关乎其它。包括我和我们父辈在内这一代人,至今仍然深受着爱国主义教育之影响,这当然也不算什么坏事,但是当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我们的思想中泛滥的时候,这是否也会让我们失去某种理智的辨别?而成为伤害无辜的冷漠或不思进取后的一种狡辩,这已经越来越是个问题。这里的龙应台谈到了一种“耻感”,当我们把对弱势群体的冷漠视为正常,这是羞耻;当我们满口脏话,还假惺惺的仁义道德,这是羞耻;依国家的名义对外进行掠夺,征伐,这依然是耻。也还有一种我个人特别讨厌的耻,就是明明具有劳动能力,却在各大城市的车站,广场乞讨,并且带着自己还少不更事的小孩,一步一叩首,小小年纪就让他站不起来,这也是羞耻。好吧,如此说,似乎又矛盾了,因为“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
想必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的阵痛,每个人的成长及个性塑造也都会刻下时代及家庭等周遭环境的烙印。犹如贫穷和苦难从来也不值得炫耀,成功也未必非得经历失败,对于龙应台:“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威权统治也许减低了我的个人创造力,但是却磨细了我对权力本质的认识而使得我对于自由的信仰更加坚定,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因为我知道失去自由意味着什么”。也如她引用席慕容所说:“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没有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
纵观全书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家书及一些读者的来信,这是一场认识与发现,自由与信任的对话。两人生活时代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亦不同,包括年龄的差异,造就了两人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不同,亦反映了其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曾初略翻过《曾国藩家书》,感受到了曾国藩那种“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严明律己精神和对儿孙们的谆谆教诲,再到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坦诚相对,自由交换。虽说把不同时代,不同性别、阶层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不严谨也不科学,也不存在孰优孰劣,但我更欣赏龙应台和安德烈这种Open的风格,作为家长,一个名人家长,龙应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引导,通过生活化的事例进行探讨后的引导,引导安德烈去思辨,去发现。在孩子面前,她也勇于道出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恐惧,自己成长路上的感悟:人生的每一步就好比象棋中的“卒”字,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的每一个决定都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偶然也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就像过了河的“卒”。
也特别喜欢龙应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几句话,值得品读,不管你是否家有小子初长成: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
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成语谆谆教诲: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如:邓小平《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伯承同志热爱自己的同志,对干部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以进步。”又如:周恩来同志关于如何对待困难和危险的谆谆教诲,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一次难忘的航行》
成语玩世不恭: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如:《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又如:余乡殷生文屏,毕司农之妹夫也,为人玩世不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