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22:51:07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含读《围魏救赵》有感、围魏救赵读后感(259字)等300字、9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4篇,供您参阅。
今天,我读了《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的第二计。
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水往低处流,兵往虚处走。“围魏救赵”之计告诉我们,当敌人过于强大时,要避其主力,击其虚处方能得胜。
晋国攻曹、卫救宋国、孔明一纸救江东、二王出奇解围,这些都是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之计是一种迂回战术。同样,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直接去做就算付出再大努力也难有成效,只有以迂为直、旁敲侧击,抓住事物的关键,才能马到成功。
成语以迂为直:迂:曲折,绕远。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如:《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致,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成语以患为利:患:祸患,不利。把于己不利之处转变为有利。如:《孙子·军争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当我学了《围魏救赵》这一篇课文之后,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孙膑。
本篇课文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一年,魏国去攻打赵国,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力,命孙膑为军师,去帮助赵国,可是孙膑让田忌带领军队去攻打魏国的首都邯郸,而他们又在魏军回国的路上设下了埋伏,然后大获全胜的一件事。
从这件事中,我看出了孙膑过人的智慧,善于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思路活跃,不拘一格,因势而利的本事,让我佩服,同时我也看出了庞涓攻打赵国失败的原因。我在课外书中,了解到《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我要向孙膑学习,遇事要沉着冷静,谦虚谨慎,能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
成语大获全胜: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又如:请伏兵于河口,乘其将济而击之,必大获全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八回
成语谦虚谨慎: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如:《晋书·张宾载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又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议上的报告》
今天,我读了《围魏救赵》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魏国大将庞涓统领军队攻打赵国,赵国招架不住便向齐王求救。齐国派大将田忌和孙膑出战。田忌本来想与赵国军队里应外合,直接去打魏国军队。孙膑说:“魏国和赵国之战,魏国派出了所有精锐部队,城里只有老弱病残的救死士兵,我们攻打魏国首都,魏军不就撤军了吗?我们还可以埋伏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进行伏击节,其不更好?”
田忌采取了孙膑的办法。果然,魏军上当了,孙膑在一颗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树下!”又让弓箭手准备一看见火光就发箭。庞涓看到这颗树上的字后,非常脑火,让救死士兵用火把把树烧死。这时,万弩齐发,魏军大败,庞涓在树下自杀。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智慧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孙膑很聪明,要按田忌的方法去打,不知要多死多少人呢!所以我很佩服孙膑,要做一个多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
成语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如:《南史·陈庆之传》:“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又如:各方面竟如千军万马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柔石《二月》二四
成语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又如: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世间万物我们都可提早给它下定义,惟独人心人性不可定。这本厚厚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就如同布好了的一个精细如蜘蛛网的大棋盘。在这盘棋中,你必须分清虚与实,善与恶。在复杂中以求冷静和正确的思路。若不谨慎,或是一念之差,走错了关键的几步,就会落入蛛网。
当然,会撒网会用计的并不都是贪婪毒辣的蜘蛛。还记得“桂陵大战”后,魏国大将军庞涓被捕关入临淄土牢,同窗孙膑在狱中对他说的话:“仙师教我们的谋略是无对错之分的,它是智慧的凝结,关键看你用于何处。用于救国救民时,它可帮你统一天下。若用于谋私取利,则百姓和国家遭殃。”孙膑的话是为劝庞涓改邪归正,可固执的庞涓认为:谋略都是用来完成阴谋诡计的。他表面友善,用尽从鬼谷子仙师那里学来的谋略,只为在暗中获利,得到高官显位。于是在那一年中,庞涓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他为达到自己的贪欲,他先挤下了自己的对手魏错,当上了魏国大将军;接着,他开始东征西讨,南伐北战,用他人的生命累积自己的功名;再来,为了抑制好友孙膑在齐国的发展,竟将他骗到魏国,再借刀杀人,用下“膑刑”;生怕孙膑装疯卖傻逃跑的他,再施下重重围难,硬要将孙膑困死在魏国;最后,他在几个月前立下军令状,挥师北上,攻打赵国,直捣邯郸,可五个月过去未曾动摇邯郸城一砖一瓦,这时,庞涓用计谋,混入邯郸,买通赵人,使邯郸失守。但他终就未逃过“害人必害己”的命运,几天前还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到了以和过街老鼠一般模样时才开始回想这一年来的经历。同样是运用的计谋,孙膑被骗到魏国后,在朋友,齐使和赵使的帮助下运用“声东击西”、“将计就计”等计谋,逃回了齐国;接着,他在临淄,又用计谋帮助田大司马(田忌)赛马首次获胜;平陆之盟时,已当上军师的他再次用计帮助威王“化险为夷”;最后,孙膑把握好整盘棋,神机妙算,完成了“围魏救赵”和“削魏强齐”的目的。
同样是计谋,一个能救人民于危难中。一个却能使世间不得公道,不得安宁。一心只想在混水中摸鱼,最终只得教世人唾骂。由此可见,由于人心和人性了不同,人的所作所为也是截然不同,它们对人的影响多么的大呀。
成语改邪归正:改邪归正[gǎi xié guī zhèng],意指“改”、“归”,典源分别作“背”、“向”。指改正错误的行为,返回正途。语本汉·应劭《汉官》。[源]汉·应劭《汉官》(据《北堂书钞·卷五三·设官部·诸卿揔》引)卿,彰也,明也。言当背邪向正,彰有道德。[典故]“改邪归正”原作“背邪向正”。秦汉时期,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汉代的九卿分别为太常、光禄勳、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东汉献帝时迁都於许,典章湮没,应劭於是缀集所闻,着成《汉官》(亦称《汉官仪》)一书,记述汉代典章制度及职官礼仪。应劭在提到“卿”这个官职时,认为它有彰显、光明之意,具有背弃邪道,趋向正路的作用,可以彰显国家的道德。後来“改邪归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改正错误的行为,返回正途。出现“改邪归正”的书证如《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望大王改邪归正,就有道而去无道,则邦国之幸。”
成语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如: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七引《遁斋闲览》:“一念之误,乃至于此。”又如: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