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战国》读后感4篇1000、1100、13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12:09:13作者:百科知识库

《战国》读后感4篇1000、1100、1300字

整理了读《战国》有感、《战国策。秦策》读后感(1045字)、战国策读后感(1069字)、战国时代《大争之世——战国》读后感(1332字)、《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读后感(2168字)等1000字、1100字、13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4篇,供您参阅。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_1045字

文/刘可心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成语如坐针毡: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意指像是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典出《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後用“如坐针毡”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难安。[源]《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锡字世嘏。少有盛名,起家长沙王乂文学,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後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典故]据《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载,晋朝时的杜锡,是个忠诚正直的人,年轻时便享有盛名,後被指派为太子舍人,跟随在愍怀太子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愍怀太子生性散漫,终日逸乐,不思上进,杜锡常常苦心劝谏,太子非常厌恨,就命人把针倒插在杜锡常坐的毡子里,让他一入座就被针刺得流血,根本无法安坐,也不敢声张。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如坐针毡”,用来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难安。

成语攻城略地:《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如:英法联军侵华的那几年,法国海军附带在越南~。——高阳《清宫外史》下册又如: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今天下事势方多,四下里竞起干戈,其大者攻城略地,小可的各有巢窠。”

战国策读后感_1069字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成语世世代代:泛指延续的各代。如:邓小平《“两个凡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又如:我们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你的恩情。

成语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延君寿《老生常谈》:“造古人五七古诗若干首,读万遍或数万遍,熟其音节气味,心解神悟,久久觉得……我之形神与古人之气脉息息相关。”又如:无线电网繁密而敏捷,世界的每一角落息息相关,真是个“天下一家”。——朱自清《三记报章文学》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战国》读后感_1332字

文/瀚海书生

《大争之世——战国》是著名史学作者孙皓晖写的史评,其曾撰写的《大秦帝国》不仅是小说更是最强大的影视剧本。《大争之世——战国》不仅阐释六国灭亡的原因,更阐释了重要人物的成败得失,如吴起、墨子、吕不韦、荀子、韩非子等思想独立,藉此阐述了“士”阶层的血泪崛起史。

该书认为“士”内涵包括“士,不是贵族,不是奴隶,不是工匠,不是商旅,也不是农夫。他们不是寻常的国人,而是“国人”土壤中滋生游离出来的一批以研修特定艺业与追求特定价值为人生目标的形形色色的流动者。如果非要找这些人的基本共同点,那么,知识、技能与自由、独立,大约是两个最大的基本面。”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无论有没有固定的谋生职业,他们都在进行着自己独有的思索,都在不同领域孜孜精进地奋争,都在特定方面达到了当时社会的最高认知水准。无论生存状态如何,他们都有着昂扬饱满的生命力,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着最为顽强的追求。他们是一群以精神本位为生存原则的人,自由独立的人格,笃定不移的信仰,价值理念的尊严,建功立业的荣誉,社会现实的公平正义,对于他们都比生命更为重要。他们分门别类地探究真理,分成了诸多形质各异的学派与专业,相互争辩,相互征服,相互砥砺,从而达到了最高状态的和谐共生。他们代表着专业知识,代表着社会良心,代表着社会理想,代表着共同价值,代表着涵盖面最为广阔的社会正义追求。”

接著作者认为,“士”就是“他们大体都是不穷不富,读得起书,游得起学,人人学有所长,个个都有争心。他们有能力走进庙堂,但是,他们却没有先天的政治地位,不能借助这种先天地位推行自己的社会主张。他们的前途,必须靠他们自己去奋争开辟。他们的价值追求,必须靠自己的顽强实践去实现。”

这些所谓的“士”不是大一统时代的“士”(更是官僚),而处于“大争时代”的士,更是市场经济时代中的“职业高管”。目前的“职业高管”特别是空降高管而非创业者更是不断在国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企之间流动,在职场中“被挖”或者“被杀”,虽然毫无生命之忧,更更面临职业之忧,如“45岁的门槛”。

战国时代的“职业高管”们,引领变革,实现价值,将效力的公司打造的更具竞争力,更在兼并过程中属于“兼并者”而非“被兼并者”,在其公司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职业高管当属“商君”,其打造的大秦帝国特别是引领的制度变革,影响上千年,其引领变革中首要在于遇到“大智之君”秦孝公,终秦孝公一生践诺奉行,当属职业高管遇明主,其引领秦国变革的举措特别是阶段值得“空降高管”研读:首先在于共识,然后立信,接着变制,最后强军立国。这步步为营不是商鞅要做的,也是老板“秦孝公”要给予支持与力行的。

吴起,被誉为“战国第一士人”,在哪里都能闪耀一道光芒,助鲁抗齐,为魏开疆拓土,在楚变法身亡,这就是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辉煌也有伤痛,但留下的是思想与精神。但是这些公司而言,这些公司“老板”们失去的是家族,是国家,这不能引发老板们深思吗?

身处乱世,也所谓“大争之世”,更是激烈竞争时代,更能体现的是“空降高管”们的价值,其带来的变革是使公司“焕发新生”,这就是目前的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就是对“空降高管”们的任用。

成语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又如:益中是抱的步步为营的政策,虽然计划很大,眼前却用不到三百万的借款! ——茅盾《子夜》十七

成语开疆拓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青道理书》:“开疆拓土诚无敌,斩将牵旗实可风。”又如: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土,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三》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读后感_2168字

寻到这本书还是要感谢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看完《芈月传》后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多的好奇。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义渠国、战国七分天下、秦后来如何统一天下,这些好奇逐渐将我引入到了更多的历史之中。很自然的,便开始拜读此书。与《芈月传》一样,这套丛书也属于是基于历史的历史小说,加入了很多作者(寒川子)的臆想,但却又符合历史的走向,加入了这些臆想的细节便让此书不像其的历史书籍那样枯燥,而使读者读起来有如看电影、电视剧一般精彩。

此书从周王朝末年周天子日渐势微、礼崩乐坏开始说起,随后各诸侯国君逐个称王,分述了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四大主角的背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入清溪鬼谷共拜鬼谷先生为师。庞涓、孙膑共习兵法,前者得习吴子兵法(吴起兵法),后者得到先祖孙武子真传得习孙子兵法,而张仪、苏秦共习口舌之术,随后依次出山各侍其主,玩弄天下于股掌之中。

庞涓入魏国让濒临绝境的魏国起死回生后组建大魏武卒横扫天下列国,成为魏国的一代战神,但此人人品不好,嫉贤妒能小心眼,所以后面也走不长久。

孙膑受庞涓之邀入魏共侍魏王,后被庞涓嫉贤妒能,糟庞涓暗算而受膑刑失去双膝,通过装疯卖傻逃过一死后被救入齐国,与齐国田忌将军组建骑兵(田忌赛马典故)抗击魏国庞涓武卒的伐赵与伐韩,最后杀死了庞涓,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兵家代表人物,着有《孙膑兵法》(非孙子兵法)流传于世。

苏秦出山数年不得志、穷困潦倒,入秦未得秦王赏识其助秦一统之帝策,入燕国为相,因心系天下安宁,改其心志转投合纵六国之策以制衡秦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国共相(宰相),意图使得大秦与六大合纵国集团势力均衡而相安无事继而天下太平,无奈合纵国人心不齐、同床异梦致使合纵失败,魏国被张仪说服脱离合纵进行连横而征天下。

张仪出山入楚,依靠三寸不烂之舌迷惑越国吴江弃齐伐楚终而被楚灭国,使楚国吞并越国,后因“和氏璧”圈套被逐出楚国进入秦国为相,助秦吞并巴蜀获得巴蜀广袤富足之地并对楚形成包围之势,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基础。随后遁入魏国成为秦国在魏国的卧底,连横魏国,让秦国出粮出兵器出装备,把战力空前的魏国武卒当枪使而攻赵伐韩,致使魏国军力大减,庞涓亦战死于孙膑一手导演的“马陵之战”,魏国从此没落,而秦国军力却丝毫未减从中受益。

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可谓当时的四大天王,后因合纵、连横的理念分歧逐渐演变为孙膑+苏秦的合纵集团与庞涓+张仪的连横集团。合纵与连横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为天下太平,只是途径不同。合纵为使各诸侯国相互制衡而相安天下,连横为天下一统而使纷争不再,虽然最后是连横(实际上只有秦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也只是一时的胜利,因为整个秦王朝也仅只存在了14年就灭亡了,但意义是开创了大一统的格局,此后大部分朝代皆为此套路,只是改朝换代,至少没有了天下各诸侯国的相互纷争与战乱,相对的减少了百姓疾苦。

战国时代的合纵思想还是比较超前和实用的,以至于后世仍在沿用,只不过当时的合纵仅限于“天下”,即“中国”范围内,现代的合纵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例如二战后的苏联,以及美国为了遏制强大的苏联而组建的北约集团。现在军事一体化的欧盟更是合纵的代表,只是由战国时代的列国换成了欧洲列国,所以说读史可以鉴今啊。但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天下太平是鬼谷子收此四徒的初衷。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其实是鬼谷子的四枚棋子,四子出山之后搅起的天下风云不过是鬼谷子提前布下的一盘大大的局,一切都在鬼谷子的预料与控制之下,其谋略与智慧可谓深不可测,真正的是中国一切智谋、诡谋、阴谋、阳谋的终极境界。读此书时对鬼谷四子出山后表现出来的谋略深感震撼,但从另一方面讲就是人心险恶、居心叵测,例如张仪游说越王吴江弃齐伐楚,看似是为吴王进献良策、助越开疆拓土立足中原,实则暗藏狡诈之计,吴王听而信之最终落入张仪的圈套深入楚地被全军歼灭而灭国…所以“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有失偏颇,谁说古人的人心就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相比之下自己前半生好似傻过了一般,但庆幸自己现在受益匪浅也启迪了智慧,前半生已过,目前唯有思索如何布好后半生的局了,以求不枉过此生。

目前《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作者寒川子正在写第九册,但不知何时能写完了,用作者寒川子自己的话来说,鬼谷子的局一书为其所创的“影视体”小说,为写此书苦熬9年生不如死,如此呕心沥血之作,还是值得拜读的。读《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不必坐时光机,就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我也似乎随着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这四个人的经历,在战国中活了一回!

拜读完鬼谷子,下一站即将转战拜读明朝的王阳明,亦称王守仁。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就获悉此人为明朝第一牛人,被《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年第一等人”,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悟出的“知行合一”心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以及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传播到了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乃至残暴的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都骄傲沉稳的说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样的话。这样的牛人的精华不得不拜读,荐!

成语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如: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又如: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成语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如: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如: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文汇报》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