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3篇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08:41:12作者:百科知识库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3篇600字

本文包括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617字)等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3篇,供您参阅。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_617字

文/一笑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不能否认,革命党人有救国救民之志,但落到实处,往往夺取政权的心情要占到上风……

武昌军兴,亲贵们六神无主,马上实行立宪,废掉皇族内阁,答应所有立宪派的要求,但是已经晚了,人们不再给清政府机会了。

这些话,都出自张鸣老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相信一般人都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很多人不是说不出,是不敢说。我们自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历史,却从来没有认真地掀开历史的红盖头,好好看看历史的真面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不过前提是这个历史应该是真实的,这个人应该是真诚的。那些真善美的主义都是好的,可人总归是人。人性里头的劣根性是一直存在的。这些劣根性在那些有机遇,有权势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就会去影响历史。

中国有两次已经算是真正失国了,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都是被遥远的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给征服了。他们取得了统治权,最后却被汉文化所同化。然而,少数民族总是不甘心的,他们想要把持所有的权势,而且想要千秋万代。如此一来,就难免做出很多蠢事。不能像日本一样维新,也不能像英国一样立宪,那么就只有走向灭亡。

回过头来说,如果能够有一个成功的维新或者立宪,是不是很多老百姓都不会死,是不是很多老百姓都不会受那么多的苦?我们对照一下当下,想想百姓无非就是图一个安居乐业,并不希望什么都上纲上线,也不希望天下大乱。

成语天下大乱:天下:指全国。到处都是灾荒战祸。形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如:《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尤民苦殃。”又如: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居水泊。——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

成语六神无主: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如:汉·张衡《髑髅赋》:“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又如: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朱自清《笑的历史·笑的历史》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_624字

在清朝末年时期,有许多的人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改变了当时革命的结局,如清朝大臣荫昌、瑞,有民国的开辟者孙文、黄兴;也有很多人凭着革命混上高位,比如黎元洪等。

辛亥革命的成功实际上是非常偶然的巧合。在这场革命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出乎革命党人的预料,然而革命却误打误撞地成功了。如果没有这场革命,黎元洪恐怕也不会当上副总统。黎元洪比较老实,为人谨慎,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做军官时从不克扣军饷,带兵宽厚。没想到,等到革命发生了,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还被推选为了武昌城里那些大兵的头头。假如当时的瑞没有按图索骥,辛亥革命就不可能爆发,那么黎元洪也就只能做个胸无大志、规规矩矩的军官,哪里轮得上他做副总统啊!可见,革命真的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孙中山通过辛亥革命成为了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就连黎元洪这样一个与革命毫无瓜葛的人也竟然成为民国的副总统。可是,有很多革命党人拥有崇高的理想,却被人当猴子耍。正如我之前说的,革命中种种往往难以预料,但是对照情形,事态的发展又合乎情理。比如黎元洪,正是他宽厚老实,胸无大志,他才对士兵比较好,他的这种性格让他在官场上一路顺风,即使是做了坏事,也没有人怀疑是他干的,这就是他如此幸运的原因吧。

每个时代都会造就一批这个时代的幸运儿,然而时代的特殊性是因为人才诞生的。也许是清朝末年奸猾的人太多,黎元洪这样老实的人才会受到欢迎吧。

成语按图索骥: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如:《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又如: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成语胸无大志:心里没有远大志向。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又如:胸无大志的人必会有近忧的。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_2255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拔了颗智齿,现在想想这颗智齿拔得不轻松。

拔牙总共用了50分钟,回家以后低烧了2天,肿到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消,吃饭仍然是现在最痛苦的事,只能喝粥,吃面条。弄得我吃完饭也就一两个小时肚子就开始叫。这周也在频繁的上围脖,围脖的好处是可以非常快速的了解各种消息和新闻,但基本上都是让人上火的新闻。

所以总的来说这周是不爽的一周!多亏有这本书陪着。

书里说了很多多少参与了那场变革的人物,有的是角儿,有的是龙套,有的是台下看戏的,但谁能说他们没有参与到这出戏里呢?这出戏角儿可是不少,也有的以为自己是个角儿,结果就是个龙套;有的刚才还在台下嗑瓜子晃脑袋,不知谁给推到了台上立马儿成了角儿。总之那是一个乱了套是时代。

其中一个感触很深的是辛亥革命没有老百姓什么事儿。

一拨是革命党,要革皇帝的名;一拨是满族亲贵,要维护大清国,也在琢磨着立宪;还有一拨,汉族士绅,他们最好是平稳过渡到君主立宪,能不打仗最好别打。这里没老百姓什么事儿,革命党那儿招的都是敢玩儿命,又会使qiang的会党,说白了就是黑—社—会,只要给钱就来。士绅那儿就更别指望老百姓能加入了,他们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起来造反,最直接肯定都是造他们的反,因为老百姓的租子都是交给他们的。结果同样的口号抗租抗税革命党喊出来就行,一帮泥腿子喊出来就马上有革命军政府来兵镇—压。开qiang都一点不留情面,比打清军还狠!

现在想想,好像从革命党时期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一直都没老百姓什么事儿。社会精英的心态就是那种我是老百姓的救世主,我来解救你们于水火之中。但是最好不要影响我自己的利益,该吃吃,该喝喝,该小资小资。最后真到节骨眼儿了,社会精英们毫不犹豫地就能把老百姓抛弃了。再补上两qiang都没准儿。

这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多少我们现在看是社会精英的人被“人民”迫—害的体无完肤,全都变成了牛鬼蛇神,即使一脸慈祥的大学教授,老百姓仍然能上去就拳打脚踢,根本不管他到底做了什么。文物古迹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为什么?因为文物古迹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它们一直属于社会精英阶层。老百姓不明白这些文物古迹对他们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些东西从来就不属于他们。

我想当年毛泽东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当然有政治斗争的背景在,但它之所以能发动起来,也是因为老百姓被社会精英文化抛弃了太久,他们有进行报复的原动力。而毛泽东本人是否也对所谓的社会精英有仇恨,我不太清楚,否则为什么他就住在紫禁城旁边却从来没有进去过?所以现在看文—化—大—革—命是残酷的,很多人的命运因为它变得惨不忍睹,但是其实也是必然的,社会精英们曾经的抛弃,反戈一击总有得到报应的一天。

另一个感触:改良还是革命?

辛亥革命那会儿真不是一般的乱,各种不同的人在革命,各种不同的人在“反革命”,还有人今天革命,明天就镇—压“反革命”,对于主义没人能说得清楚,对于什么是立宪,什么是民—主也没人能说得清楚,最后居然大家都接受的口号是“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教科书上总说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革命,我觉得孙中山他们自己都会脸红。

但是一个基本脉络还是有的。

上面说了辛亥革命的三个参与者:满族亲贵,革命党和士绅。满族亲贵当然也看到了帝国一天不如一天,在外国列强面前只有挨打的份儿,他们当然也想自强,其实1900年以后大清国其实已经有新的气象了,言论放开了,开办新的学堂,留学生无数,不管是公派还是自费,已经不太像以前那么闭关锁国了。而这一切,你可能想不到,都是慈禧老佛爷力推的。老佛爷没了以后,摄政王载沣,就是溥仪的老爸,也曾经派人到国外考察君主立宪,当听到皇室还能拥有一定的权力,便也觉得君主立宪没准儿也是条道!表面上看好像改良颇有可能!但是悲剧的是:满族亲贵其实根本不清楚君主立宪意味着什么,(其实那会儿中国人有几个清楚的呢?)以为就是个名称,欧美有了它就能强大,那咱们也得施行才能强大。其实您再是君主,您的权力也大不如前了。所以载沣们一方面说要君主立宪(倒真不是忽悠),一方面又觉得最近的动荡都是来源于满族对国家失去控制,要收汉族人的权。包括四川的保路运动,其实就是大清朝在收路权,结果间接给武昌的“首义”创造了条件。

所以从这儿可以看出,你说满清不想让大清国好?不是。你说满清没有看到改良的必要性?不是。但是一旦任何改良涉及到权力的变化,那都是动了他们的肝儿。没啥可商量的。只不过辛亥革命前的大清朝还真是手无缚鸡之力了。让武昌无数个巧合弄出的一个兵变变成了压倒它的最后的稻草。

改良还是革命?其实谁说了也没用,时势到了,想改良你都没机会!反过来也一样,时势没到,想革命你也只是作为后面革命的失败例子作为借鉴。当然这也不是没有意义……

有人说改良是温和的,改革是激烈的,是天翻地覆的。是的,这两个相对而言是这样的。但谁说改良就不激烈呢?西方的现在的资产阶级民—主哪个不是经过了劳资双方,其实也是血的斗争才争取来的?现在看好像西方国家罢工都是温文尔雅的,还有警—察保护,其实这也是不断的罢工流血,甚至死亡换来的。如果你自己不去争取你的权力,你以为对方会主动分给你他的权力吗?永远不会!但是你也要清楚,你也会为你的争取行为付出代价,而受益的人是你的后代。而不是你自己。

我有时候觉得中国人太聪明了,把这些看的太清楚了,太透彻了,并且太在意自己的得失了。

温和的改良?大家都高兴的改良?门儿都没有!

成语天翻地覆:天翻地覆[tiān fān dì fù],意指形容巨大地改变原有的情状。语出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源]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据《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三》引)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典故]唐朝诗人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时博学强记。大历进士,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他能文善画,喜好道术,诗以乐府见长。着有〈胡笳十八拍〉传世,当时儿童妇女皆能诵之。〈胡笳十八拍〉是叙述汉末才女蔡琰陷胡的坎坷际遇。蔡琰,东汉陈留圉人,名儒蔡邕之女。幼承家学,博览群籍,深谙音律。献帝初平二年(西元191),被入侵的羌胡掳至北方,为南匈奴左贤王去卑胁迫成亲,从此羁留胡地十二年,并育下二子。曹操当政後,念及与蔡邕的旧日情谊,遣使前往胡地,将蔡琰赎回。〈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异於故乡的风土民情,不禁感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故,就像天地整个翻覆过来一般。後来“天翻地覆”就用来形容巨大地改变原有的情状。

成语救世主:基督徒对耶酥的称呼。比喻挽救世界的人物。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即刻钻进了驾驶楼,像救世主一样微笑着向他招招手,就坐着汽车跑得一溜烟不见了踪影。”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